家長為填報志願“趕場”聽課這些常見騙局要提防

黑龙江 125℃ 0
摘要:2021年高考的帷幕緩緩落下,隨著分數公佈日期臨近,填報志願這場“硬戰”也即將開始。囙此,一時拿不定主意的家長開始忙碌起來,找“高人”指點,四處“趕場”聽志願填報講座。在於女士的手機記事本裏,記錄了多場高考志願填報的講課時間。近來,她一直在為給孩子填報志願的事兒上火。於女士告訴記者,對於填報志願她是一竅不通,雖然買了一些相關資料,但看過以後感覺沒有什麼用。蘇先生也正在為填報志願的事情著急。

原標題:填報志願在即,他們又忙碌起來

家長為填報志願“趕場”聽課

提醒:所謂的掌握報考內部大數據都是騙人的

2021年高考的帷幕緩緩落下,隨著分數公佈日期臨近,填報志願這場“硬戰”也即將開始。

許多家長認為,在分數相同的情况下,一旦選錯專業、做錯決策,將影響孩子以後的就業之路。囙此,一時拿不定主意的家長開始忙碌起來,找“高人”指點,四處“趕場”聽志願填報講座。

此時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詐騙分子也開始蠢蠢欲動,企圖利用家長的焦慮心理賺取不義之財。

“趕場”聽講座

在於女士的手機記事本裏,記錄了多場高考志願填報的講課時間。近來,她一直在為給孩子填報志願的事兒上火。

高考志願填報,許多家長都很重視,又為此頭疼。因為,不懂得如何填報,生怕報得不好耽誤了孩子。囙此,在高考成績公佈之前這段時間,家長們開始忙著四處找“明白人”請教,只要聽說哪裡有報考專家的講座,就馬上去聽,有的家長一天要跑好幾個地方聽講座。

於女士告訴記者,對於填報志願她是一竅不通,雖然買了一些相關資料,但看過以後感覺沒有什麼用。眼看著月底就要出分了,她越發擔心,怕自己耽誤了孩子的填報大事。於女士說,她身邊有許多家長都有和她一樣的困惑。

這幾天,於女士一直在四處打聽哪裡有厲害的專家。這一打聽才發現,這段時間針對填報志願的講座還真不少。在她的日程表上,志願填報的講座沒少安排,每場講座她都聽得很認真,筆記也記了好多頁,可是,還是感覺挺蒙門。

蘇先生的兒子剛參加完高考,預估的成績還不錯。蘇先生也正在為填報志願的事情著急。蘇先生說,這段時間他已經聽了好幾場講座,也加了好幾比特報考專家的微信。但聽來聽去感覺對自己的幫助都不大,專家講來講去都是勸家長花錢讓他們來操作,自己對如何填報志願還是一竅不通。

仍然雲裡霧裡

於女士對記者說,聽了那麼多講座下來,發現自己根本分不清哪家機构更專業,哪家收費的價位是合理的,仍然雲裡霧裡的。

一比特家長向記者反映,近來,各類志願填報的文宣不少,許多專家自稱是“名師”,有的來自本地的一些機构,也有一些不明身份者自稱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來。

家長們說,這些機构所文宣的內容,更是讓人眼花繚亂。有的老師自稱有多年報考經驗,能讓考生的分數價值最大化;還有的機构宣稱有實力,手裡掌握著大數據。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填報志願的收費高低不均。“自由人員”收費2000元左右,一些專業機构則會收6000元到8000元不等。

而那些自稱手裡有大數據的,收費達到了1萬多元,有的甚至兩萬元。

常見騙局要提防

此時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詐騙分子也開始蠢蠢欲動,企圖趁機賺取不義之財。那麼,家長在填報志願期間,都需要提防哪些陷阱呢?來看看本報為您梳理的這些騙局,不要上當受騙。

●提前査詢成績騙局

這類騙局的典型詐騙手段是“群發短信”。騙子謊稱有“特殊通路”査詢高考成績,並在簡訊中附有網址連結。一旦家長不仔細甄別,打開網址連結,你的手機便會被植入盜取信用卡資訊的病毒木馬軟件。

更有甚者,打開連結後會讓你輸入考生考號、身份證號、姓名、銀行帳號等敏感資訊。騙子得到這些資訊後,就極有可能進行精准電信詐騙,讓受害人遭到更大的損失。

本報提醒:除官網以外,任何的查分通路都是騙人的。家長需耐心等待,不要著急。同時,查分一定要在教育部門指定的官方通路進行操作,切記不可隨意點擊來歷不明的連結。

●“大數據精准填報”騙局

隨著大數據在商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不少騙子便打著大數據的名義,宣稱可以“精准填報志願、一分不浪費”。

在這類新型騙局中,詐騙分子披著報考專家的外衣,要求考生一次購買一兩萬元不等的VIP卡,以便“精准”指導。

本報提醒:各地教育部門已經明確表示,沒有跟任何社會性質機构、企業合作,商家所謂的“內部大數據”等行銷手段純屬造謠,騙子只是假借大數據的名頭來提高所收的費用。

●“提前發放助學金”騙局

詐騙分子謊稱是高校或教育部門工作人員,宣稱可以提前為有經濟困難的考生,或是成績優异的考生發放助學金。

他們往往宣稱時間非常緊迫,錯過了就不會再有這樣的好機會,催促家長立即去銀行給學校轉“確認金”,說轉完錢以後有關部門就會立刻發放助學金。如果家長信以為真,不僅拿不到一分錢,還會遭受損失。

本報提醒:當接到自稱教育、財政等部門工作人員的電話,要發放“助學金”、“獎學金”、“助學扶助款”的時候,考生及家長要主動與當地教育部門或學校聯系求證,不要輕易透露個人資訊、銀行卡號和密碼。一旦遭遇詐騙,及時撥打110求助。

●“內部名額”托關係騙局

在此類騙局中,騙子利用家長的僥倖心理,以有高校的“機動名額”、“內部名額”、“特殊關係”、“計畫外錄取”為幌子進行詐騙。

詐騙分子往往聲稱只要花錢打點關係,就能讓孩子進入理想的大學,結果,家長的錢花出去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本報提醒:高考招錄程式都是合法、公開、透明的,千萬不要存在僥倖心理,一旦談到花錢錄取一定不要相信。

遇到錄取過程中出現疑難問題,要及時和考生學校老師或警方取得聯系。

大慶晚報記者葛超圖為資料片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