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實現“無創”治療肥心病丨患者:“治療就像做了個CT檢查”

湖南 232℃ 0
摘要:大眾衛生報·新湖南用戶端6月16日訊“治療就像做CT檢查,躺在儀器上,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了。”周先生因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成功接受無創精准放射手術。據瞭解,採用該術治療肥厚型心肌病尚屬首例,這意味著該病的“無創”治療新時代來臨。“傳統管道治療肥心病可造成多種併發症且死亡率可高達50%。”家族中直系親屬有肥厚型心肌病史或猝死史者,應警惕肥厚型心肌病。

大眾衛生報·新湖南用戶端6月16日訊(記者王璐通訊員趙曉華)“治療就像做CT檢查,躺在儀器上,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了。”6月16日,說到自己兩個多月前的治療經歷,71歲的周先生(化名)仍覺得很神奇。周先生因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成功接受無創精准放射手術。經過近80天隨訪,周先生自身症狀及心臟B超和心臟MR(核磁共振)結果均顯示其病症得到了明顯改善。據瞭解,採用該術治療肥厚型心肌病(簡稱肥心病)尚屬首例,這意味著該病的“無創”治療新時代來臨。

早在30多年前,周先生就常常發生突然暈厥的情况,最近兩個月來暈厥更加頻繁,而且還伴有胸痛的情况,來醫院檢查,醫生發現周先生的心臟室間隔厚度達23毫米,超出了正常人的兩三倍,而其左心室流出道壓力階差達41毫米汞柱,周先生被確診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如果延誤治療可能隨時會有生命危險。

針對周先生的情况,該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周勝華教授帶領專家團隊在腫瘤科、影像中心、心內科超聲室等多個科室的全力配合支持下,為周先生製定了詳細精准的肥厚室間隔“放療消融”方案:首先是通過心臟B超、CT和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明確心臟梗阻部位;其次由心內科專家和放療科專家共同決策,標測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梗阻部位,畫定治療靶區;隨後,放療科製定放療計畫,包括放射劑量、治療時間、治療次數等,計畫製定好後傳送到放療設備上。

3月31日,周勝華教授率領的心臟團隊與腫瘤科、放射科等MDT團隊密切配合,成功開展了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實施無創精准放射手術。整個療程耗時不到1小時,周先生只需躺在一個定制模具上,治療管道與做CT檢查的情况類似,全程不開刀,無任何痛苦不適。現時隨訪有近80天,周先生再也沒有發作胸痛和暈厥,心臟B超和心臟MR均有顯著改變,尤其是最能反映心臟壓力變化名額已基本恢復正常。

“傳統管道治療肥心病可造成多種併發症且死亡率可高達50%。”周勝華教授介紹,肥心病傳統治療管道是外科手術開胸切除肥厚心肌組織、介入途徑無水酒精消融、微創經心尖射頻消融等,這些治療管道均未脫離“有創性”局限且治療風險極高。囙此,兩年多前周勝華教授團隊開始著力專研體外無創精准放射治療肥心病。通過反復進行動物試驗的基礎上結合大量常規心臟CT、MR及介入影像研究,團隊攻克了心率、呼吸、體型等影響心臟放療精准定位的一道道科技難關,成功解决了心臟室間隔精准照射的方法學並成功建立放射消融模型,從而為臨床實施無創精准放射消融手術打下了堅實基礎。

儘管無痛、無創,但周勝華教授表示,該治療是一項全新科技,經驗有限,現時主要用於不願意選擇有創治療的患者,因該治療具有“無傷口、無痛苦、無流血、無麻醉、恢復期短”的特點,對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有明顯優勢。也期待該治療科技能有更好的前景,能解决更多患者的病痛。

>>>健康小貼士: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種遺傳性心肌病,患者心室以心肌非對稱性肥厚為解剖特徵。該病是青少年運動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國外報導成人肥厚型心肌病發病率為1/500,兒童發病率尚不明確。有調查顯示我國的患病率為180/10萬。

根據肥厚部位分型可將肥厚型心肌病分為心尖肥厚、右心室肥厚和孤立性乳頭肌肥厚。根據超聲心動圖檢查測定的左心室流出道與主動脈峰值壓力階差(LVOTG),可將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分為阻塞性、非梗阻性、隱匿梗阻性。

家族中直系親屬有肥厚型心肌病史或猝死史者,應警惕肥厚型心肌病。平時運動後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胸痛等症狀應儘早到醫院排查。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