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發展:邁向清潔低碳彰顯大國擔當

西藏 86℃ 0
摘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快速發展,我國能源生產能力和水准大幅提升,一躍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國的能源發展也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中國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開闢了中國特色能源發展新道路。中國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能源生產和利用管道發生重大變革,能源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光明日報記者張翼

1882年,中國第一盞電燈在上海外灘點亮,吸引大量好奇的百姓前來圍觀。電燈,被驚歎為“奇异白月光”,但以後的幾十年間依然是多數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即的稀罕物。

能源,是現代社會的驅動力,須臾不可缺少。但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能源生產水准很低,供求關係緊張,處於一窮二白的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快速發展,我國能源生產能力和水准大幅提升,一躍成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國的能源發展也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中國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開闢了中國特色能源發展新道路。中國能源進入高品質發展新階段。中國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能源生產和利用管道發生重大變革,能源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國網浙江電力紅船共產黨員服務隊對茶葉加工企業用電線路進行排查。國家電網公司供圖/光明圖片

2021年2月,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潜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拖航赴南海陵水海域,預計2021年6月底投產。投產後,可滿足大灣區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氣需求。中國海油供圖/光明圖片

從一窮二白到世界最大能源生產國

0.2億噸標準煤、41億噸標準煤——這是1949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和2020年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的兩個數據。這兩個差距200倍以上的數據,從量上標注著我國能源行業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舉世矚目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能源生產不斷攻堅克難,實現跨越式發展,能源消費水準不斷提高,實現歷史性改善。

在量的巨大變化背後,我國能源行業生產和消費質量的提升更加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和力量。

2020年12月,總投資74億元的西藏阿裡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投運,阿裡地區孤網運行的歷史徹底結束。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500千伏巨型輸電鐵塔立起來了,光和熱送到了阿裡地區38萬農牧民的生活裏。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電力鐵塔,也是一個新的里程碑。

西藏和平解放時發電能力為“零”。1965年,阿裡地區第一臺30千瓦柴油發電機運行發電,讓這裡從刀耕火種的農牧社會進入電氣化現代社會。幾十年間,西藏電力事業蓬勃發展,為當地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黨的十八大以來,西藏電力建設步入提檔加速期,青藏、川藏、藏中、阿裡聯網四條“電力天路”拔地而起,西藏電網與全國聯網並邁入超高壓大電網時代。從主電網的“大動脈”分支向下,連接西藏千家萬戶的供電“毛細血管”也日漸豐盈,在世界屋脊織起了一張張“民生網”“幸福網”“光明網”。“以前全鄉用電不穩定,功率大的家用電器沒法正常使用。”西藏阿裡地區噶爾縣門士鄉一村的其美高興地說,“現在手機隨時可充電,過年新買了個電壓力鍋,既能燉肉還可以煮米飯。”

現時,我國已基本形成了煤、油、氣、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充分發揮了堅實有力的基礎性保障作用。

2020年,我國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1億噸標準煤,縣級行政區全部連接大電網,基本實現農村動力電全覆蓋,14億多人口人人享有電力,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用能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建設了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等重要通道,形成了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能源管網。生產生活用能條件明顯改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强。

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履鏗鏘

創8項“世界第一”,高山峽谷間,中國水電新奇迹誕生。6月16日,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正式投產發電,作為實施“西電東送”的國家重大工程,烏東德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020萬千瓦。創造了世界最薄300米級特高拱壩等多個“世界第一”。

在能源科技方面,我國實現了從跟隨模仿到並行引領的巨大轉變,走上了動力轉換、創新發展的新道路。70多年來,經過引進吸收和自主創新,我國能源系統科技裝備水准不斷提升,千萬噸煤炭綜采、三次採油和複雜區塊油氣開發等科技裝備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深水鑽探、葉岩氣勘探開發等科技實現重大突破,一大批代表國際先進水準的重大工程建成投產。

堅持創新覈心地位,我國能源科技領域正在從“追趕者”逐步向“領跑者”轉變,用一項項重大工程和科技突破定義能源領域的世界之最:全球規模最大的電網,安全運行水准、供電可靠性位居世界前列;全球最大的清潔煤電體系,大氣污染物排放名額躍居世界先進水準;全球容量最大、等級最高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設計製造;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世界最長的輸氣管道工程西氣東輸工程,世界電壓等級最高、輸電距離最長的西電東送工程……

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准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伐,加强國家能源戰畧科技力量,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5月7日,中國石油旗下寶雞石油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牽頭研製的國內首臺“一鍵式”人機交互7000米自動化鑽機,順利通過出廠驗收,這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少數可自主研製自動化鑽機的國家。“這在我國鑽井裝備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金聲表示,該鑽機的誕生,提升了國產鑽機的科技水准和核心競爭力,為油氣勘探開發提質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裝備支撐,國產鑽機智能化邁出了堅實一步。

新技術突破加速帶動產業變革,“互聯網+”智慧能源、儲能、綜合能源服務等一大批能源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培育、蓬勃興起,成為中國創新創造的熱點。形成能源科技創新上下游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科技發展模式。

日前,國內首臺基於手機視覺化遙控科技的伸縮式自移機尾在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紅柳煤礦完成了工業性試驗,首次實現了使用手機軟體進行無線視覺化遠程控制。

“用手機終端在100米範圍內遙控操作,原先由3名員工用時約40至60分鐘的工作,現1名員工10分鐘即可完成。”寧夏天地西北煤機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馮寶忠是這個科研專案的總負責人,他在煤炭行業已經工作了16年,目睹了煤炭行業智能化行程的迅猛發展。

“國家八部委發佈的《關於加快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是前行的導向,目標是2035年達到無人化。”馮寶忠表示,國家大力推動能源科技與現代資訊、資料和先進製造技術深度融合,依託“互聯網+”智慧能源建設,探索能源生產和消費新模式,科技引領的能源行業未來超出人們的想像。

推動能源綠色生產和消費

當前,新一輪能源革命蓬勃興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逐步形成。從一煤獨大到清潔綠色的巨大轉變,中國走上了節能降耗、集約高效的新道路。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49.8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2%。能源消費結構呈現一降一昇的態勢: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瓦斯、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24.3%,上升1.0個百分點。

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初期,煤炭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在90%以上;改革開放後近30年時間裏,這一比重基本在70%以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水風光”等清潔能源比重逐年上升,總裝機規模和年新增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清潔低碳作為能源發展的主導方向,推動著能源綠色生產和消費。在能源生產方面,實現了從供給短缺到總體寬鬆的巨大轉變,走上了多輪驅動強勁、保障體系完善的新道路。

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作出莊重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而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也成為重要內容。

2021年6月5日是第50個世界環境日,生態環境部發佈的資料顯示,中國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了18.8%,超額完成了“十三五”約束性目標;我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9%,超額完成了中國向國際社會承諾的2020年目標。能源安全新戰略開啟了我國能源事業奮力變革、創新發展的新篇章,我國新時代能源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光明日報》(2021年06月18日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