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甯王沐英:討西番伐北元、戰曲靖震定邊,保朱元璋西南無憂!

云南 99℃ 0
摘要:八歲那年,被朱元璋收為義子,使他對朱元璋和馬氏感恩不盡。朱元璋外出帶兵打仗,沐英就守衛在朱元璋的軍帳內。他總是兢兢業業,夙夜不懈,為保衛朱元璋的安全盡心盡力。沐英年輕精練,反應敏捷,精力充沛,他的聰明才智也得到充分發揮,他感謝宋元璋夫婦的養育之恩,為朱元璋統一全國南北轉戰,建立了顯赫的功績。

沐英(1345一一1392),字文英,定遠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自小父母雙亡,成了孤兒,他四處乞討,以求生存。八歲那年,被朱元璋收為義子,使他對朱元璋和馬氏感恩不盡。而朱元璋和馬氏待沐英也如同親生兒子一般。請人教他讀書識字以及各種作戰本領。沐英漸漸長成了勇敢英俊的青年小夥子。朱元璋外出帶兵打仗,沐英就守衛在朱元璋的軍帳內。他總是兢兢業業,夙夜不懈,為保衛朱元璋的安全盡心盡力。朱元璋見沐英漸漸鍛煉成出色的青年指揮官,完全具備了獨當一面的作戰能力,於是便授予他統管閩北、閩西軍務的重任,調任建寧衛指揮,節制邵武、延平、汀州三衛,這一年沐英僅二十四歲。不久,他又升任大都督府同知,成為明朝軍隊最高指揮機關的決策人物之一。

沐英年輕精練,反應敏捷,精力充沛,他的聰明才智也得到充分發揮,他感謝宋元璋夫婦的養育之恩,為朱元璋統一全國南北轉戰,建立了顯赫的功績。尤其在鎮守雲南十餘年間,他汗馬宣勞,勤純不二,旗常炳耀,為加强朱明王朝對西南地區的統治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征討西番,謀設州衛。

洪武十一年,因西番各部屢為邊患,沐英奉命為征西將軍,率部督藍玉、王弼等將京師及河南、陝西、山西兵征討西番,沐英率軍日夜兼程趕往河州,在土門峽大敗西番兵,俘虜其萬戶乞迭迦等。其後,洮州十八族酋長舒朵兒、只都、烏都兒三副使等反叛朝廷,朱元璋命沐英移師進討。為了加强前線軍力,朱元璋並命曹國公李文忠親臨前線,督理河州、岷州、臨洮、鞏昌等地軍務,與沐英一道協同征討。

沐英分析了敵我雙方態勢,决定趁西番立足未穩、徘徊不定之機直趨洮州舊城。一鼓聚殲西番主力。李文忠同意沐英提出的作戰方案。洪武十二年二月沐英率都督藍玉、王弼等掩襲洮州舊城,番酋三副使等望風而逃,沐英揮師追擊,俘虜番酋數人,斬殺甚眾。乘勝攻佔洮州。佔領洮州城後,沐英仔細考察洮州一帶山川地勢,在東籠山南川修築新城,留兵戍守,並設定洮州衛。

當時,李文忠認為不宜在洮州設衛,主要理由是路途險遠,運餉艱難。兩將意見不一致,只好報告朝廷。朱元璋否决了李文忠的說法,指出:

“洮州西控羌、戎,東蔽湟,隴,漢唐以來就是西北備邊要地。如果現在弃而不守,諸番必將再度侵攏,又成邊患。現在築城戍守,等於扼制住西北咽喉要道,我軍就可以控制西北邊陲的形勢。”

朱元璋的這一分析,從側面反映出沐英戰畧眼光和判斷能力的遠大和正確。不久,李文忠奉詔返京,沐英獨立負責西北邊陲的軍事重任,他在安置好陝、甘邊境的防備事宜後,率軍深入西番腹地,平定朵甘、納鄰七站之地,大敗西番,生擒其酋長舒朵兒等人,俘虜西番男女二萬人,繳獲雜畜二十餘萬,拓地數千裏,大獲全勝而還。

西番諸部經過這次打擊,懾於明軍威勢,不敢再侵擾邊地,雙方開始進行正常的茶馬貿易,西北局勢從此開始安定。

二、討伐北元,出奇制勝。

征討西番的戰爭取勝後,沐英又被調往北部前線,兩度參加討伐北元的戰爭,均立下了顯赫的戰功。

第一次是洪武十三年三月,當時,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已死,其弟脫古思帖木兒繼位。北元丞相驢兒,蠻子哈刺章,國公脫火赤,平章完者不花、乃兒不花,樞密知院愛足等尚擁有數萬軍隊,屯駐在應昌、和林一帶,不時侵擾塞下,威脅明王朝北方邊境的安全。沐英奉命率陝西邊軍進討,沐英把部隊分成四路,從四面將元軍包圍。一路從元軍背後襲擊,兩路從左右兩面夾擊,沐英親自率帳前親兵搗其中堅。當時,天尚未明,各路軍銜枚(古代行軍時口中銜著枚,以防出聲)前進,待各自進入攻擊地點時,元兵還沉睡在夢鄉裏。沐英看到時機成熟,發佈進攻號令。一時,金鼓齊鳴,四路兵馬一齊殺來。元軍毫無防備,一下子就被打得暈頭轉向,根本就沒有能力組織防禦。

這次漂亮的偷襲戰,不過幾個小時就結束戰鬥,全部元軍無一漏網,盡數被俘。國公脫火赤、知院愛足等成為俘虜,被沐英用檻車送往京師。元王脫古思帖木兒、丞相驢兒等當時未在營中,才得以倖免。

第二次是洪武十四年四月。經過明軍數次打擊,北方勢力逐漸衰微。但元平章乃爾不花、別裏不花,知院李宣等仍屢次侵擾邊境。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率湯和、傅友德等進師征討,沐英領兵從古北口出塞,獨當一面,進攻高州、嵩州和全寧諸部,一路勢如破竹,連下三城,元軍望風崩潰。沐英乘勝揮師北上,掩襲公主山長寨,渡過臚朐河,大敗元軍,俘獲樞密知院李宣及其部眾,凱旋而歸。

在兩度出師討伐北元的戰鬥中,沐英用兵神速,出奇制勝,較好地完成了戰前的作戰計畫,自己部隊傷亡較少而能取得全殲敵軍的戰果,這些都充分顯示了沐英卓越的軍事謀略才能。

三、曲靖大戰,批亢搗虛

洪武十四年九月,沐英從北部邊疆調往西南,以征南右將軍的身份隨穎川侯傅友德率師進攻雲南,以曲靖為中心進行了一場明軍平定雲南的關鍵性戰役。

曲靖大戰之前,沐英分析了雙方作戰態勢及心理,對傅友德說:“雲南兵屯在曲靖,企圖以逸待勞,一舉將我軍消滅在白石江畔。然而,他們自認為我軍深入疲勞,而且按正常的行軍速度計算,也不會馬上就趕到。囙此他們必然懈怠,防備自然鬆弛。如果我軍兼程前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採取‘批亢搗虛’戰術,取勝無疑。”傅友德認為他的分析有理有據,深表贊同。於是連夜召集將士商議,全面部署,激勵土兵樹立必勝信念。

第二天拂曉,當大軍趕到曲靖城外數裏的地方時,忽然大霧四起,彌漫山野,數步之外不見人影,這種天氣給他們的軍事行動帶來很大便利。沐英率領先頭部隊,利用大霧作掩護,神不知鬼不覺地趕到白石江邊,依水列陣。不久大霧消散,明軍已隔江列好陣勢。元軍做夢也未想到明軍從天而降般抵達曲靖城外,大驚失色,倉皇間不知如何措置。傅友德想馬上渡江一决雌雄。沐英審時度勢,决定以巧取勝,他對傅友德說:“我軍遠程趕來,列陣對峙,當然利於速戰。然而我們現在就渡江決戰,恐怕傷亡太大。况且,若敵人利用我們半渡之機發動猛攻,勝敗就難以逆料。不如採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辦法,引誘敵人上鉤。”傅友德接受了沐英的建議,立即集結部隊趕到江邊,擂鼓鳴金,佯作渡江之勢。

元軍見狀,趕緊派遣精銳部隊列陣江岸,準備阻擊渡江明軍。這時,沐英另派數十名士卒從下游偷渡過江,繞到敵軍背後,鳴鼓吹角,大張聲勢,又在山林間遍樹旗幟以迷惑敵軍。元軍急忙回師抵禦,趁敵軍陣腳一亂,沐英拔出劍來,督促阿兵哥趕過江去。敵人前軍抵擋不住,略一退卻,數百名明軍一擁上岸,以一當十,奮勇衝殺,後繼明軍紛紛跟上,很快全部渡過白石江。接戰數合,雙方尚未分勝負,沐英看到敵軍士氣不振,便親率騎兵數百人,直搗敵軍中堅,殺死敵軍數百人,左右橫擊,敵兵望風披靡。明軍乘勝掩殺,生擒元軍首領,俘虜敵軍二萬餘人,戰馬萬餘匹。

在這次進軍雲南的關鍵性戰役中,沐英根據雙方的兵力構成及心理狀態,審時度勢,揚己所長,克彼所短,一舉聚殲雲南元軍主力,為平定雲南奠定了基礎。

四、定邊大戰,以少勝多。

明朝征滇大軍班師回朝後,沐英率領自己部下數萬軍隊留鎮雲南。沐英因地制宜,置衛立所,建立了穩固而又靈活的防衛體系。並注意與當地各族酋長搞好關係,藉以安定人心。

明代前期雲南邊境最嚴重的問題當數麓川、平緬一帶土著部族首領思倫發家族的反抗活動。思倫發起初震懾於明軍的聲勢,舉眾歸附。後來他看到明朝征滇大軍班師回朝,雲南官軍兵力單薄,便漸漸不聽朝廷節制,驕蹇不法起來。洪武十八年十二月,思倫發集結阿兵哥反抗朝廷,率其部眾十餘萬人大舉進攻景東,攻下城池。洪武二十一年正月,他動員全部兵力,號稱三十萬,率戰象百餘頭,大舉進攻定邊。就這樣沐英鎮守雲南期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在定邊展開。

臨戰前夕,沐英分析了敵眾我寡,土軍騎象作戰,硬拚於我不利的戰場形勢,决定用射殺敵象,扼制土軍騎象作戰的威勢,先挫敗思倫發的銳氣,然後再和他決戰。於是,他布好陣勢,先派勇將馮誠率輕騎三百出陣挑戰,思倫發士卒萬餘人,騎象三十頭出營交鋒,結果第一回臺,明軍初戰告捷,大大鼓舞了士氣。沐英看到士氣已經鼓動起來,可以決戰了。

於是,在第二日決戰時,明軍阿兵哥個個精神抖擻,沐英統帥全軍出戰。土軍氣勢洶洶、驅象突奔向前。明軍阿兵哥也大聲呐喊著衝殺過來,兩軍剛一開戰,明軍陣中火鋶、神機箭如雨點般向土軍射擊,一時間烟火彌漫,銃聲震天動地。土軍戰象受到驚嚇,掉轉頭來逃走。反將士軍陣型攪亂,明軍指揮張因、千戶張榮祖等率騎兵趁勢衝殺,直搗士軍營寨。經過半天的鏖戰,土軍全線潰敗。明軍乘勢掩殺,斬首三千餘級,俘虜四萬餘人,生擒戰象三十七頭。土軍頭目大多死在象背上,唯思倫發狼狽逃走。

定邊大戰,沐英以少擊眾,以弱勝強,大敗思倫發三十萬土軍,使土軍主力受到决定性打擊。從此,麓川、平緬於思倫發在世時不敢再聚眾反抗。沐英在此役中充分發揮明軍火器、弓箭的優勢,用火銃神機箭遏制土軍戰象的衝擊力,同時面對敵眾我寡的局面,沉著冷靜,善於鼓舞部下的士氣,嚴明軍令等,都充分體現了他的冶軍藝術,不愧為一比特智勇雙全的武將。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沐英在昆明得知皇太子朱標的死訊,感念手足深情,悲痛欲絕,以至嘔血不止,終於溘然長逝,終年四十八歲。朱元璋聞訊悲慟,為之輟朝,派遣官吏前往致祭。祭詞中有“使我無西南之憂者,英之功也”之句。靈柩至京師應天,朱元璋派中官臨祭,追封英為黔甯王,諡號昭靖,配享太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