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最狠的話,挨最毒的打!張國華感歎:這輩子沒打過如此輕鬆的仗

西藏 66℃ 0
摘要:印度,一個令人不勝唏噓的國家。而時至今日,兩國人口都超過10億規模,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國。理論上說,相似點如此之多的兩個大國,理論上應該志同道合才是,但今天的印度卻始終活躍在反華的最前沿。究其原因,在於1962年中印戰爭的慘敗。印度軍隊之所以“放最狠的話,挨最毒的打”,根源在於印度畸形的發展軌跡。然而,英國為印度設計了最溫柔的立國形式。

印度,一個令人不勝唏噓的國家。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表面上和我們一樣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而且近代以來都曾遭受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是第三世界範圍內的難兄難弟。

而時至今日,兩國人口都超過10億規模,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國。

理論上說,相似點如此之多的兩個大國,理論上應該志同道合才是,但今天的印度卻始終活躍在反華的最前沿。

究其原因,在於1962年中印戰爭的慘敗。

中印戰爭在新中國5次對外戰爭中,雖然規模不是最大,持續時間也不是最長,但卻有著相當巨大的意義。尤其是對印度而言,造成的影響可謂刻骨銘心,以至於時至今日印度依然時刻將“印度早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掛在嘴邊,其“爸爸再打我一次”的的願望相當迫切。

而印度之所以50年過去依然恍若昨日,對中印戰爭念念不忘甚至咬牙切齒,根本原因在於印度敗得實在太慘烈。

包括中印雙方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十多年來咄咄逼人甚至不可一世的印度軍隊,會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被以少勝多,其一敗塗地的尷尬更成為印軍身上永遠抹不去的印記。

而且更尷尬的是,在印度軍隊不堪一擊的糟糕表現下,尼赫魯不僅將蓄謀已久的侵略戰打成了岌岌可危的首都保衛戰,更讓世界人民有幸在南亞次大陸上見識到了比非洲角馬遷徙更壯觀的景象,這場戰爭也被西方媒體稱之為“熱刀切黃油的戰爭”,印度軍隊稀鬆的戰鬥力更成為此後幾十年國際社會津津樂道的話題,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盧比換槍炮的軍購熱潮。

印度軍隊之所以“放最狠的話,挨最毒的打”,根源在於印度畸形的發展軌跡。

理論上說,想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必須經歷慘烈的革命或戰爭洗禮,才能徹底破除舊秩序,尤其是種姓制度,全面釋放印度的人口紅利;只有對社會秩序全面破舊立新,才能消滅英國殖民的殘餘,並徹底改寫印度千百年來山頭林立和一盤散沙的分裂狀態;而只有通過革命或戰爭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推行覆蓋全國的土地改革,為自力更生的工業化鋪平道路。

然而,英國為印度設計了最溫柔的立國形式。一紙印巴分治協定,一個英國律師在地圖上的“指點江山”,就讓偌大的英屬印度瞬間崩解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沒有經歷革命或戰爭的磨礪,使得印度保留了大量英國時期的殖民遺產,印度的起點也遠比北方鄰國更高。但革命和戰爭的缺失,卻讓印度如同直接從幼儿園昇到高中,缺失的功課補不上,印度的成績就永遠只能墊底。

而看著其它國家早已本科或者研究生畢業,印度想從頭再來,無論是一去不回的時間還是殘酷的社會都根本不會給它這樣的機會。

在這樣的情况下,作為印度開國總理的尼赫魯只能“將錯就錯”,作為印巴分治的既得利益者,尼赫魯雖然不同於當年英國殖民者瘋狂拉攏的土邦領主,但對英國殖民者的感恩戴德是異曲同工的。而且在對200多年被殖民史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同時,尼赫魯還通過繼承所謂英屬印度的衣缽,達到增强印度向心力的目標。

尼赫魯成功了,在其著作《印度的發現》中,尼赫魯認為“印度是不能在國際社會成為二流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所以,獨立後的印度不僅與英屬印度繼承者自居,瘋狂欺淩昔日同被英國殖民者奴役的周邊鄰國,讓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深受其害,更夢想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建立一個囊括緬甸、斯里蘭卡、青藏高原在內的“大印度聯邦”而奮鬥不息。

而所謂“瞌睡來了就有人送枕頭”,為了拉攏印度作為對抗宿敵的棋子,更為了兜售更多的武器裝備,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爭相支持印度,可謂要錢給錢,要槍給槍,這讓奉行“不結盟”政策的印度如虎添翼、膨脹不已。

所以,就在北方鄰國全力以赴抗美援朝的時刻,印度也開始了趁機瘋狂蠶食土地的過程。

印度的瘋狂蠶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裏,中原王朝與南亞次大陸並無明顯的分界線,所謂傳統分界線更像是一個過渡帶,是中原王朝在青藏高原所能擴張的最邊緣。直到英國殖民者不斷侵略並劃定了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兩國邊界才不斷明晰起來。

而即便如此,我們本著睦鄰友好的原則,也一再主張以傳統習慣線為界,但尼赫魯無視歷史,悍然入侵北方鄰國,不斷挑釁北方鄰國的底線。

早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夕,尼赫魯政府就上躥下跳,企圖將西藏作為中印兩國的緩衝,並阻撓西藏地方代表來內地談判。西藏和平解放並讓印度的陰謀徹底破產後,印度又繼續在青藏高原興風作浪,為將青藏高原作為中印緩衝國而不斷折騰。

1959年印度徹底在青藏高原失去了從中作梗的棋子後,其狼子野心終於昭然若揭,不僅對我們提出了面積達12.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要求,更加緊了對我方領土的蠶食,終於讓我軍忍無可忍。

1959年8月,“郎久事件”爆發;10月,“空喀山口事件”爆發,不斷爆發的流血衝突,讓中印邊境對抗迅速陞級。

彼時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相為印度站臺,這讓尼赫魯一再拒絕我方的談判意願,對我方的誠意視而不見,其野心更加膨脹。

1961年,印度先後在我方境內建立了43個軍事據點,很多據點甚至建在我軍哨所之後,氣焰囂張可見一斑。而印度國內對尼赫魯取得的“拿破崙式的大膽規劃所取得的獨一無二的勝利”也是大加吹捧,印度國內好戰氣氛迅速升溫,求戰之心日甚一日。

而在大舉北上之前,印度選擇先找葡萄牙練手。1961年12月18日,印度3萬大軍雲集,僅用48個小時便打敗了葡萄牙駐果阿的5000多名殖民者,强行終止了葡萄牙殖民者對果阿400多年的殖民統治。

奪取果阿的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尼赫魯的野心,隨後尼赫魯加緊實施“前進政策”,並叫囂要將我軍從非法蠶食的土地上清除出去。

對於越來越魔怔的尼赫魯,毛主席想了10天10夜也沒有想通尼赫魯為什麼要來搞我們,但來而無往非禮也,面對印度的咄咄逼人,我方若再無表示實在說不過去。於是1962年10月17日,忍無可忍的毛主席終於下達了反擊命令,對印反擊全面打響。

而一旦真刀真槍地幹起來,印度軍隊的缺陷就瞬間暴露無遺,其外强中幹、一潰千里的形象也深深定格在世界人民的腦海。

當然,能讓印度屁滾尿流、一潰千里的,絕不僅僅是印度軍隊的稀鬆。畢竟“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如果沒有我軍的出手,印度軍隊還是能在南亞小國面前耀武揚威的。

而領導我軍淩厲反擊,讓尼赫魯鬱鬱而終,並讓印度軍隊從此患上被害妄想症的人,是張國華將軍。

1950年,為粉碎西藏地方當局的分裂圖謀,隸屬於第2野戰軍的第18軍奉命入藏,促成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而張國華就是第18軍軍長。

西藏解放後,張國華出任西藏軍區司令員,為西藏的和平恢復和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過面對印度軍隊的咄咄逼人,即便是深謀遠慮的毛主席也心裡沒底,畢竟上一次中印戰爭還是唐朝不知名將領王玄策的滅印之戰,相隔1400多年,現代印軍到底幾斤幾兩,我們還真的不得而知。

所以,毛主席在決策前,想聽聽張國華的意見。

毛主席問:“聽說印度的軍隊有些戰鬥力,我們打不打得贏啊?”

張國華答:“打得贏,印度精銳部隊大概相當於國民黨的中等部隊,請主席放心。”

一想到委員長部隊“强大”的戰鬥力,毛主席的心就安了一半,不過還是提醒大家,畢竟我們沒有同現代印度作戰的經驗,萬萬不可輕敵,更不能浮躁,一定要認真對待。

不過,張國華似乎更懂得主席“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宗旨,所以他很快製定了一個相當“輕敵”和“浮躁”的作戰方案,目標直指竊據在克節朗地區的印度王牌軍隊第4軍第7旅。

作為英國殖民時期的所謂英雄部隊,第7旅作為僕從軍,響應英國號召,奔跑在抗擊法西斯的道路上,並立下了赫赫戰功。印度建國後作為第4軍的主力,第7旅長期奔跑在蠶食我國領土的第一線,最終在克節朗地區被我軍一併送走,走得非常安詳。

張國華認為,消滅敵人小股部隊雖然萬無一失,但根本起不到讓其肉疼到刻骨銘心的地步,只有消滅其精銳部隊,將這支曾追隨英國人參加過侵華戰爭甚至火燒圓明園的罪惡之眾徹底送入地獄,才能威震敵膽,大長我軍士氣和威風。

所以,針對克節朗敵軍配寘前重後輕、翼側暴露的特點,張國華製定了兩翼開刀、側後迂回、分割包圍、各個殲滅的戰法。

得到毛主席“掃了它”的命令後,負責這次戰鬥的419部隊在張國華的指揮下,趁著夜色進入戰場。

我軍在印軍眼皮子底下的大規模調動,並未引起印軍警覺。畢竟印軍可是當年追隨著英國主子侵略過清朝的,那種散發著咖喱味的自信怎麼擋也擋不住,所以時隔100年他們依然相信印軍面對我軍可以以一敵五,甚至以一敵十。

而我軍此前在面對印軍咄咄逼人的擴張時表現出來的克制,似乎也印證了印度的判斷,所以他們更加不可一世,根本就不相信我軍敢對印軍精銳部隊開刀。

張國華:“老子打的就是精銳!”

在那個印軍打死也不相信的夜,我軍充分發揮夜戰和迂回穿插的優勢,將印軍分割成幾個互不聯系的部分,為各個擊破提供了可能。

10月20日5點14分,一發迫擊炮彈劃破了夜空,我軍在克節朗西南方向向睡夢中的印軍發動了猛烈進攻。

印軍確實做夢也沒有想到我軍會在此刻發動進攻,而且還在印軍的後方,更距離印軍如此之近。所以當炮火準備結束,緊接著尖銳的衝鋒號聲響起後,印軍陣地在我軍的猛烈衝殺下立時方寸大亂,所有部隊失去聯絡,印軍的自發反擊也迅速被壓制,克節朗戰役也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戰鬥不到5個小時,印軍第7旅便徹底崩潰,建制完全被打亂,第7旅共有1897人被殲滅,隨後的清剿戰鬥更是俘虜了第7旅旅長達維爾準將,震驚印度。

達維爾在被俘後感歎道:“你們在24小時之內消滅了一個旅,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很明顯,達維爾太把自己當回事了,事實證明印軍的戰鬥力相比於國民黨的二流部隊都不如,張國華的大膽計畫最終還是顯得太保守了。

所以,全殲第7旅後,張國華風趣地說:“我從軍33年,從未打過如此輕鬆的仗。”

這是一句令印度感到奇耻大辱的一句話,比龐國興那句“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向我還擊”有過之而不及。

全殲第7旅後,尼赫魯再度拒絕我方的談判主張,執意扭轉敗局挽回顏面,可惜,有了克節朗戰役的鼓舞,我軍如猛虎下山,將十多年積累的怒火全部傾瀉到侵略者的頭上,令印度再度遭受了空前的慘敗。

可以說,印度戰前多囂張,戰爭期間就有多狼狽。而張國華的那句經典總結,也註定會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