陞級“治沙魔方”中國探求荒漠化防治難題的“更優解”

宁夏 103℃ 0
摘要: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市區西北方向約5公里外的金沙海治沙區,工人們兩人一組,熟練地將麥草製成的刷狀網繩按照1米×1米的大小鋪成沙障。正在中衛市騰格裡沙漠進行應用示範的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是傳統“治沙魔方”的升級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屈建軍牽頭研發升級版“治沙魔方”。荒漠化被比作“地球癌症”,是全球性生態治理難題。

新華社銀川6月17日電題:陞級“治沙魔方”中國探求荒漠化防治難題的“更優解”

新華社記者趙倩、任瑋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市區西北方向約5公里外的金沙海治沙區,工人們兩人一組,熟練地將麥草製成的刷狀網繩按照1米×1米的大小鋪成沙障。相比以往人工用鐵鍬將麥草紮進沙地製作草方格的方法,這種網繩只需固定四周就可以。

治沙工人在寧夏中衛市沙區鋪設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受訪者供圖

“以前兩人一天最多能紮3.6畝麥草方格,現在能紮近6畝,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說。

中衛市,地處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裡沙漠的東南前緣,是中國受風沙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60多年前,被譽為“治沙魔方”的麥草方格在這裡被創造出來,確保了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的暢通,並成為中國最早向世界輸出的治沙方案。時至今日,低廉、便捷、環保的麥草方格依然是中國多地治沙的“主角”。

正在中衛市騰格裡沙漠進行應用示範的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是傳統“治沙魔方”的升級版。

治沙工人在寧夏中衛市沙區鋪設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受訪者供圖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屈建軍牽頭研發升級版“治沙魔方”。據他介紹,從2019年開始,在寧夏和中國科學院的專項支持下,他和研究團隊圍繞刷狀網繩機械化生產,在中衛騰格裡沙漠開展了一系列試驗,探索傳統麥草方格的改良陞級。

“麥草方格是治沙利器,但它無法工業化生產。”屈建軍告訴記者,經過反復試驗,科研人員發明了一種將麥草編織成草方格的方法,可以實現麥草方格的工業化生產、機械化施工。

“刷狀網繩生產裝置的工作效率比過去人工紮設草方格提高60%以上,治理成本也會隨著治理規模的增大而大幅减小。”他介紹,刷狀網繩式草方格的强度還比人工紮設的高,使用壽命也由3年延長至6年,且可以重複使用,“這項科技現已取得國家專利。”

治沙工人在鋪設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受訪者供圖

荒漠化被比作“地球癌症”,是全球性生態治理難題。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截至2014年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7.20%。作為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探索形成了一批較為成熟的防治技術和模式。

經過多年的綜合治理,中國已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經從20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里轉變為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里。

但荒漠化防治形勢依然嚴峻,科研工作者和相關科技人員仍上下求索,以期找到這道世界難題的“更優解”。

在位於中衛市的中科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的一塊試驗區,記者看見正在類比中國北方不同氣候帶沙區水量平衡的自動類比監測系統。

“通過類比不同氣候帶降水和地下水位,連續精確監測植被—土壤系統中降水入滲、地下水補給、土壤水動態、蒸散發、植物生長等過程,實現北方沙區水量平衡的類比集成研究。這將有助於將來更加精細化地治理沙漠。”中科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副站長張志山說。

工人在加工製作刷狀網繩式草方格。受訪者供圖

“一代代治沙人,從靠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頑強意志力治沙,到以大量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和科研力量投入防沙治沙,產生的是革命性的推動作用。”屈建軍說,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要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比如生產環境友好型的防沙治沙新材料,研發可組裝、配套式的防沙治沙新技術、新工藝,以及如何實現從機械化施工到智能化施工等等。

在屈建軍看來,現時研發的刷狀網繩式草方格還只是“低配”版本。“希望下一步通過對生產設備的全自動化改造,能將網繩的生產速度大大提高,並在生產階段直接將刷狀網繩式草方格編織成足球網一樣,可以直接運到全國各地,在沙漠裏一鋪一整片。”他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