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見一面仰念一生――陳潭秋之子追憶父輩的家國情

新疆 72℃ 0
摘要:新華社天津6月20日電在南開大學西南村的一處普通的民居裏,一比特88歲的教授伏在案頭,翻開一本文集,微微顫抖的手指在字裡行間輕輕滑過。老人名叫陳志遠,南開大學退休教授,是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的兒子。一封收錄在《陳潭秋文集》裏的《給三哥、六哥的信》,成為這位老人與父親之間最特別的情感連接。陳志遠出生兩個多月後,母親因被叛徒出賣被國民黨當局抓捕入獄,次年2月在南京雨花臺犧牲,年僅31歲。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天津6月20日電(記者邵香雲、張建新、栗雅婷)在南開大學西南村的一處普通的民居裏,一比特88歲的教授伏在案頭,翻開一本文集,微微顫抖的手指在字裡行間輕輕滑過。抬起頭,他陷入沉思。

老人名叫陳志遠,南開大學退休教授,是中共一大代表陳潭秋的兒子。父親犧牲時,他10歲,兩人從未謀面。一封收錄在《陳潭秋文集》裏的《給三哥、六哥的信》,成為這位老人與父親之間最特別的情感連接。

陳志遠凝視著父母的“合影”。新華社記者許健攝

一封家書,心系國之大者的選擇

“我始終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幾年來為生活南北賓士,今天不知明天在哪裡,這樣的生活,小孩子終成大累,所以决心將兩個孩子送托外家撫養去了。兩孩都活潑可愛,直妹本不舍離開他們,但又沒有辦法……現在又快要生產了。這次生產以後,我們也决定不養,準備送托人,不知六嫂添過孩子沒有?如沒有的話,是不是能接回去養?”

這是一封“托孤”的家書,寫於1933年2月,寫信的人便是陳潭秋。1933年初,組織决定讓陳潭秋及妻子徐全直到中央蘇區工作,此時徐全直懷有身孕即將臨產不便轉移,腹中的孩子就是陳志遠,陳潭秋只能先行前往。

1933年4月,陳志遠在上海出生,此時父親已經奔赴中央蘇區。陳志遠出生兩個多月後,母親因被叛徒出賣被國民黨當局抓捕入獄,次年2月在南京雨花臺犧牲,年僅31歲。

陳志遠的六伯父和六伯母收養了他,對他視如己出,家人也在他懂事後,開始向他講述父母的故事。

1896年出生的陳潭秋是湖北黃岡人,青年時代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秋,他和董必武等在武漢成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出席黨的一大。此後,陳潭秋為黨的事業四處奔波。

“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父母是共產黨,當時我不理解父母選擇的事業,但我覺得他們很了不起。”陳志遠說,從長輩們的講述中,父母的形象漸漸豐滿起來。

童年的陳志遠總是努力從親人們的談話中,捕捉父親的行踪。“1935年到1939年我父親在莫斯科工作,之後去了新疆,1943年他犧牲了。”

陳潭秋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後參加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工作。回國任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和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負責人,1942年9月17日,陳潭秋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1943年9月27日在新疆被敵人殺害。

國中畢業後,陳志遠第一次見到了父親的照片。看著照片中意氣風發的父親,他覺得既熟悉又陌生。“我無法想像,這樣一個英俊帥氣的小夥子,竟然有這樣堅定的信仰,有這樣剛烈的氣節。後來我在父親的信中找到了答案。”

“生活當然也很困苦的,但現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問題,已經成為最大多數人類的問題(除極少數人以外)了。”在《給三哥、六哥的信》中,陳潭秋的話讓陳志遠思考了很久。

長大後,陳志遠慢慢理解了父親,“他顧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舍小家為大家,是心系國家存亡的共產黨員”。

陳志遠在閱讀《陳潭秋文集》。新華社記者許健攝

一生追尋,感悟父親的初心與信仰

1953年,陳志遠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留校任教,深耕歷史研究,但他一度有意回避研究父親所經歷的那段歷史,“我不忍心看到父親受刑的資料,也不願將太多個人情感摻雜在學術研究中。”

後來,他意識到烈士教育不可或缺,開始對父母革命歲月和革命精神的歷史資料進行收集和整理。對他而言,揭開歷史幕布的過程有欣喜,也有傷痛,但心中父親的形象愈發高大。

陳志遠曾多次前往湖北黃岡的陳潭秋故居紀念館,看到有關父親的資料照片,他感慨萬千,“父親思想一直很進步,據說在當時鄉間小村莊裏,父親穿著短褲,剪了辮子,背著書包上新式小學,可謂開風氣之先”。

陳志遠曾三次前往新疆,在父親最後戰鬥的地方緬懷悼念。“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我看到父親書架上擺滿歷史書,我一輩子從事歷史教學研究,也算是跟父親的一種默契和傳承。”紀念館中,陳志遠受觸動最深的還是有關陳潭秋的幾次審訊記錄。

“當盛世才公開走上反蘇反共道路後,1942年夏,黨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產黨員全部撤離,父親把自己列入最後一批。被捕後,敵人對他施以酷刑。父親的脚底板都爛了,渾身上下都是傷,我知道這些很心痛,但更多的是崇敬--父親等老一輩革命人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任何鋼鞭刺刀都無法刺穿他們堅定的信念。”

陳志遠沒有一張父母的合影。於是,他選了一張父親的照片和一張母親的照片放在了同一個相框裏,照片中的兩人目光平和又堅定,這張特別的“合影”一直擺在陳志遠的書架上。

他經常望著父母的照片,仿佛父母也在望著他。“我沒有親耳聆聽過父母的教誨,但他們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事蹟,始終是鼓舞我前進的動力。”

陳志遠(左)和女兒在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前的合影。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路傳承,讓父輩的革命精神代代賡續

2004年,南開大學圖書館第一黨支部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上組織黨日活動。陳志遠的女兒陳學清作為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和同事們在當地舉行了入黨儀式。

陳志遠和女兒一同前往,他不僅見證了女兒入黨的光榮一刻,還登上了承載著民族希望的“一葉紅船”,感受父親當年的青春夢想,祖孫三代的理想和信仰在這裡有了特別的交匯。

“我仔細看著父親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尋找著父親在船上的座位,想像著他就坐在那裡。”回憶起這次經歷,陳志遠的內心仍激動不已。

在南開大學工作的時間裏,陳志遠從普通講師成長為知名教授,期間還擔任過系黨委書記,但不論角色怎樣轉變,他都兢兢業業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學,傳道授業解惑。

年輕時,陳志遠曾經立志“要活到80歲”,他覺得活得越久,就可以做更多的工作,為國家的發展出一份力。

“多年來我一直在想,一定要健康地活著,帶著父母的DNA看看黨100歲的時候國家是什麼樣子。今年我88歲了,正好是黨的100歲生日,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强大,越來越美好。”

從戰火中的骨肉分離,到秉承父母的精神砥礪前行,再到見證祖國的滄桑巨變……如果要來一場時空對話,88歲的兒子會對父母說些什麼呢?

“百年輝煌慶,敬告父母知。我想對他們說,他們畢生為之奮鬥的夢想已經成真,後代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國家現在比他們犧牲時有了歷史性的變化,我相信今後會更輝煌。”陳志遠堅定地說。

總策劃:趙丹平、劉元旭

監製:閔捷

統籌:衛鐵民、劉愷、邵香雲、張曉輝

文字:邵香雲、張建新、栗雅婷

視頻:張曉輝、許健、郝傑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天津分社

聯合製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