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宋代畫家張擇端的代表作,中國古代名畫。然而,近日一副“核酸檢測上河圖”引發全網關注。一比特廣東小夥,花5天時間將廣東疫情核酸檢測的現場情景通過繪畫,模仿清明上河圖的形式展現出來。
醫護人員、新聞記者、排隊的居民等人物躍然紙上,一個不缺;而廣東的地標建築嶺南明珠體育館、佛山西站等伫立其中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整幅畫卷共有345個人物,15個景點,篇幅宏大,細節令人震撼,畫卷流出被全網媒體甚至光明日報、新華網等官媒點名表揚,這幅畫究竟何德何能?
弘揚疫情防護
中國在全世界的新冠疫情防護中獨樹一幟,成為疫情期間的最大贏家。但不可忽視的是,廣大醫護人員群體在疫情期間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廢寢忘食做出的貢獻與付出成為一切的基礎。
此次廣東疫情,因廣東對外交流頻繁,還有著很多外國人聚集地,這使得廣東成為抗疫的前沿陣地,而疫情來勢洶洶,很快整個廣東就成為疫情中高風險區域。
在這樣的情况下,為排除風險,廣東各地開展核酸檢測,醫護人員紛紛上陣。
廣東省人員眾多,特別是外來人員眾多,為與時間賽跑,醫護人員不得不滿軸轉,而嚴峻的疫情形勢也容不得他們休息。
排著長隊的居民等著做核酸,連夜開展核酸檢測,很多醫護人員因太過勞累,疲憊得趴在椅子上、蜷縮在桌子邊休息;頂著廣東亞熱帶氣候20多度30度的高溫,防護罩遮掩下的臉上滿是汗水,旁邊的醫護人員脫下防護服,全身都濕透了,這樣的場景讓人動容。
不僅醫護人員,在場還有其他人員,消防員全副武裝,臨陣以待;志願者身穿紅馬甲組織引導;黨員幹部嚴守一線,維護秩序;廣大居民自覺排隊;新聞記者為避免妨礙工作,躲在旁邊拍照錄影。
這樣的場景讓在現場的陳志傑動容,而深受感動的陳志傑將這樣的畫面通過繪畫的形式展現了出來,全國為之震撼!
這是一副疫情核酸檢測的群像圖,是陳志傑根據核酸檢測的現場場景繪畫而得,更難得的是,畫卷中每個人物都有著自己的使命與特點。
一副“核酸檢測上河圖”,牽動全國人民的心,讓全國人民看到了廣東人民特別是醫護人員為防控疫情做出的努力。
一副“核酸檢測上河圖”,也展現陳志傑對疫情防控工作人員的敬佩,描繪出了他一顆鮮紅的愛國心,他也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管道文宣讓更多人的瞭解疫情防護的不易,引起大家的重視。”
然而,講述疫情的新聞、事蹟何其多,一副“核酸檢測上河圖”又為何出圈?
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有愛更有創意”,網友這樣評論“核酸檢測上河圖”,新華網、光明日報等眾多媒體在報導時引用了這句話。
然而做到這句話卻並不簡單,這份創意更是代表著對傳統文化的創新。
近年來,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系列傳統文化的創新創意項目紛紛湧現,不斷被報導。河南博物院春晚節目《唐宮夜宴》火出圈,網友紛紛評論比央視春晚有創意還好看。
而近期河南又憑藉“水下敦煌飛天”視頻,成功在端午節美呆全網觀眾,還有在國外大火的中國外貿“玩具”,以中國傳統榫卯結構不用一釘一膠,構建出複雜美妙的架構,成為中國版的樂高,當然,客觀來說,榫卯可比樂高可强多了。眾多的事蹟,數不勝數。
一系列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迎來了新生,並迸發出激動地生命力,吸引著海內外的網友。
我們早就已經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迹象,而此次廣州小夥的繪畫不也正是如此。
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讓我們不斷的感受到震撼!
《清明上河圖》,西元1101年張擇端完成畫作,被收入禦府,距今920年。《清明上河圖》以其展示北宋汴京的都市風俗面貌的宏大場景令眾多國人印象深刻。
整幅畫卷人物五百餘比特,牲畜五十多只,車輛二十餘艘,房屋建築、樹木、橋樑等眾多,層次結構分明,有條不紊,展現北宋汴京城市風貌,有著巨大歷史價值,成為中國古代名畫。
而今,一做對比。“核酸檢測上河圖”全畫共345個人物包含醫護人員、居民、志願者、消毒人員、新聞記者等,15個景點包含廣東的地標建築。
在繼承延續了《清明上河圖》整體風格與表現手法的同時,結合現代時情實景,完美的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創新。
這樣認真有愛又有創意的畫作,火了也不奇怪。傳統文化走到了復興的拐點,而大國崛起也缺不了文化的崛起,國家與社會亟需類似的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項目。
小結:
廣東小夥一副“核酸檢測上河圖”勾起全國人民對疫情防控人員的敬佩與感激。疫情防控,人人有責。
一場疫情,中國的速戰速決,防控有效,讓我們對中國政府充滿信心、對中國政治制度充滿信心,更是讓我們瞭解到了中國的大國崛起,也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的崛起、民族自信的崛起。而這樣一份崛起是每一個人中國人撐起來的!
畫“核酸檢測上河圖”的陳志傑,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火遍全網,然而,還有眾多的人,默默為這個國家努力,為國家的發展崛起奉獻自己的辛勤與汗水。
這樣的人,每一個人,都值得敬佩!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