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勳章”得主廷·巴特爾將軍之子的牧民人生

内蒙古 57℃ 0
摘要:6月29日上午,廷·巴特爾被頒授“七一勳章”。廷·巴特爾,蒙古族,1955年出生於呼和浩特。父親廷懋是新中國授予的內蒙古最早的4名少將之一。1974年,19歲的廷·巴特爾高中畢業。那時,父親的“牛棚”生活已經結束。趴在父親用過的軍用地圖上,廷·巴特爾的手指指向了地處渾善達克沙地——錫林郭勒草原深處一個叫薩如拉圖雅的偏遠的嘎查。誰也沒有料到,那個晚上近乎隨意的那麼一指,竟决定了廷·巴特爾的一生。

6月29日上午,廷·巴特爾被頒授“七一勳章”。

廷·巴特爾,蒙古族,1955年出生於呼和浩特。父親廷懋是新中國授予的內蒙古最早的4名少將之一。

1974年,19歲的廷·巴特爾高中畢業。

那時,父親的“牛棚”生活已經結束。趴在父親用過的軍用地圖上,廷·巴特爾的手指指向了地處渾善達克沙地——錫林郭勒草原深處一個叫薩如拉圖雅的偏遠的嘎查。他知道,蒙古語“薩如拉圖雅”是月亮的意思,多美呀!

可姨父對他說:“別去那個地方,我在那裡打過土匪,那是進得去出不來的地方。”

“那正好,我去了,就不回來了。”廷·巴特爾平靜地說。

“去吧!年輕人多吃點苦有好處。”父親的鼓勵堅定了廷·巴特爾的决心。

誰也沒有料到,那個晚上近乎隨意的那麼一指,竟决定了廷·巴特爾的一生。

1974年7月,廷·巴特爾和40多名知青一起,懷着年輕人的激情和夢想,到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薩如拉圖雅嘎查插隊。

大草原不僅廣袤,而且美麗、寧靜,讓廷·巴特爾的身心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舒展和快慰。

儘管生活的艱辛、交通的不便、資訊的閉塞,都出乎意料。但草原的博大,牧民的寬容,撫慰著廷·巴特爾的心靈,讓他體會到了人間最純真的情感。

牧民對這些插隊青年實在是太好了,把家裡最好的東西拿出來給他們吃,把自己的皮袍脫下來給他們蓋。

廷·巴特爾對自己說:“牧民對我的好,一定要報答!”

報答的心情化作了實際的行動。打草,放羊,剪羊毛,種樹,開耕耘機,廷·巴特爾樣樣幹得起勁,樣樣幹得出色。

不知不覺中,廷·巴特爾成了全嘎查40多名知青的“頭兒”,並先後擔任農場負責人和林場場長,成了牧民們喜愛、信賴的“知青巴特爾”。

1976年,21歲的廷·巴特爾由於表現突出、工作出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十一届三中全會後,知青大返城。

廷·巴特爾的父親廷懋出任內蒙古軍區政委、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負責落實政策和知青返城工作。

人們都說,有老子當靠山,第一個走的准是廷·巴特爾。

廷·巴特爾明白大家的心理,嘎查召開知青大會,他站起來只說了一句話:“誰有名額誰可以走,沒有名額,我的讓出來。願意留下來幹,我領頭;要走,我把最後一個送上車!”

最後,其他知青都返城了,廷·巴特爾一個人留在了草原。

廷·巴特爾堅持留在草原,自有他的道理。

一年春節,已經當上副嘎查長的廷·巴特爾回呼和浩特探親。母親看著皮膚黑紅的兒子,心疼地說:“巴特爾,我和你爸都老了,你回來吧,回到我們身邊來。”

廷·巴特爾對母親說:“我不能回來。回城我是文盲,在牧區我算是有文化的人。再說,我一走,牧民就哭。”

“要不先把戶口遷回來,你什麼時候想回來再回來。”

“那怎麼行呢!我已經是牧民了,得生活在草原上。牧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牧民。”

母親對廷·巴特爾留在草原的理由將信將疑,她要親自到草原看看究竟。

百聞不如一見。到了薩如拉圖雅嘎查,老人家才真切地感受了牧民對廷·巴特爾的依戀之情。打那以後,老人再也不提回城的事了。

廷·巴特爾留在了草原,牧民們開始為他張羅婚事。1981年,廷·巴特爾和一名蒙古族靚女結婚。

因為工作出色,嘎查獎勵巴特爾一匹帶小馬駒的母馬,他用這匹母馬換了一頂小蒙古包,這便成了他們的洞房,成了他們的家。

母親從呼和浩特趕來,看著那一頂破氈房和兩雙筷子、兩個碗的家當,心疼得落了淚。廷·巴特爾卻笑著安慰母親:“沒啥,別的牧民也是這樣過來的。”

牧民們見廷·巴特爾在草原安了家,都打心眼裏高興,並公推他當領導。

1983年,薩如拉圖雅嘎查舉行嘎查長換屆選舉,廷·巴特爾差一票就獲全票,但參加會議的牧民們不幹了,他們拍著桌子大聲喝問:“誰沒投廷·巴特爾的票?有種的站出來!”

原來,是廷·巴特爾想推薦更年輕、更有文化的人當嘎查長,所以沒投自己的票。

當年,薩如拉圖雅嘎查開始推行草原畜牧雙承包制。

作為嘎查長,廷·巴特爾把嘎查的1.4萬頭(只)自留牲畜和數萬畝草場分給每戶人家,把沒人要的草場和牲畜留給了自己,隊裡的棚圈、馬車、耕耘機等財產,全部分給牧民,自己一樣沒要。他成了全嘎查最貧困的人。

擁有了自己的草場和牲畜,有的牧民辛勤勞動,日子越過越好,但也有一些牧民靠天養畜、粗放經營而坐吃山空,貧富差距擴大。與此同時,隨著牧民牲畜數量的新增,草原出現了嚴重退化。

“得告訴牧民,自己的家究竟應該怎麼當。”廷·巴特爾著了急。他苦口婆心勸說牧民“牲畜不是命根子,草原才是命根子”“不能一味靠新增養殖數量來提高收入”。但應者寥寥。

“先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有虧就自己先吃。”他對自己說。

1986年,廷·巴特爾首先賣掉了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畝草場進行封育。第二年打下了9馬車草,相當於其他牧民1000畝草場的打草量。牧民們看到了圍封輪牧的好處,紛紛向他學習。

1993年,廷·巴特爾當選為薩如拉圖雅嘎查黨支部書記。

為了進一步恢復草原生態,1998年,他又把自家幾百只羊全部賣掉,改養牛,並根據當地的草場情况,提出了牧民們聽得懂、能信服的“蹄腿理論”:

“一頭牛的收入頂不頂5只羊?”“養一頭牛省事還是養5只羊省事?”“一頭牛4條腿,5只羊20只蹄子,哪個對草場破壞大?”

他不厭其煩地向牧民做工作,讓大家瞭解到“减羊增牛”的好處。與此同時,他帶頭引進優質牛種和本地牛雜交,在“少養精養”思路下實現了恢復生態、增加收入的雙贏目標。

2003年,廷·巴特爾自掏腰包建起牛業公司,並承諾“公司賠了算我自己的,賺了都分給牧民”。2018年,公司解散,他把公司的235頭牛和16萬元全部分給了牧民。

在廷·巴特爾的帶動下,薩如拉圖雅嘎查絕大多數牧民都調整了牲畜結構和養殖模式,人均純收入從40多年前的40元新增到2018年的1.88萬元,草原植被覆蓋率和牧草高度明顯提高,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的雙贏。

2018年6月,儘管很多人不願意,廷·巴特爾還是選擇從嘎查黨支部書記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將嘎查工作交給了年輕人。

“退休”後的廷·巴特爾除了忙活牧場上的事,還向牧民傳授自己養畜、種草、種樹的經驗。還喜歡將自己每天勞動生活的點點滴滴,拍成照片或小視頻。

廷·巴特爾說,我是“草原的兒子”,我的青春就應該留在這裡。

來源:新華社、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國青年網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