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宮僅20天皇帝便去世,14歲才女被迫殉葬,臨終絕筆成千古佳句

安徽 57℃ 0
摘要:要說中國封建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的女性人物,非武則天和呂後莫屬,這個兩位都是政績卓越的女性;而巾幗英雄像花木蘭和穆桂英,卻都是從民歌或小說中走出來的虛構人物;文學上成就頗高的,除了李清照、“四大名妓”讓人耳熟能詳之外,其他人仿佛也知之甚少。其實歷史上在政治、文化、軍事這幾方面做出貢獻的女性有不少,只是受古時父權社會的影響,這些優秀的女子很難被記載下來,並被人們傳頌。

要說中國封建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的女性人物,非武則天和呂後莫屬,這個兩位都是政績卓越的女性;而巾幗英雄像花木蘭和穆桂英,卻都是從民歌或小說中走出來的虛構人物;文學上成就頗高的,除了李清照、“四大名妓”讓人耳熟能詳之外,其他人仿佛也知之甚少。

其實歷史上在政治、文化、軍事這幾方面做出貢獻的女性有不少,只是受古時父權社會的影響,這些優秀的女子很難被記載下來,並被人們傳頌。明朝時期就有一個像《紅樓夢》中林黛玉一樣的女子,名叫郭愛。

雖然郭愛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且正史中都有記載,但是關於她的一生卻有兩種說法,而且都很淒美。郭愛生於1415年明成祖朱棣年間,有趣的是,她和當朝代的皇家朱家是老鄉,都是安徽鳳陽縣的人。

在古時候,越是窮山旮旯裏,就越奉“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為真諦,鳳陽縣在一開始也是一個窮鄉僻壤。朱元璋就是因為小時候連一口飯都吃不上,家人差不多都被餓死,才逐漸走向了起義的道路。

但是明朝建立起來以後,鳳陽縣也一飛沖天,文化風氣也比以往好了不好。郭愛的家裡有餘力培養女孩,郭愛也是從小就開始學詩誦文。小小的郭愛偶爾吟詩幾首,讓大人們都十分驚奇,紛紛誇她是小才女。

她作詩的品質也非常高,名聲也就漸漸傳到了十裡八鄉。1425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這位皇帝尤為愛好書畫,而且造詣頗深。在他當政期間,他也逐漸聽說了自己的老家鳳陽縣出了一隻“優異人才”,年紀尚幼便已遍讀經書,才十歲出頭便已經有拿手好詩。

看了郭愛的詩,朱瞻基龍顏大悅,認為該郭愛和自己有共同語言,於是便有意召她為妃。郭愛的家裡人自然非常高興,原本“鳳凰”只是誇誇,沒想到還真成了真鳳凰,便歡歡喜喜地準備妥當,將14歲的郭愛送入宮去了。

沒想到,這一去就成了郭愛與父母的訣別。民間的說法是郭愛僅僅在宮中待了20天,朱瞻基就駕崩了。郭愛還沒來得及和朱瞻基見上一面,就被賜了白綾。郭愛也就此香消玉殞,給朱瞻基陪葬去了。

雖然我們現代人不能理解“人殉”這種殘忍的制度,但在明朝時期那個封建時期,嬪妃們給皇帝殉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直到1464年,明朝的殉葬制才被明英宗朱祁鎮下旨廢除了。所以百姓們聽到如此淒美的故事,無不動容,暗裡譴責殉葬的殘忍。

但是按照正史的記載,郭愛卻並不在朱瞻基皇帝的殉葬名單裡面。專家們認為應該是《明史》郭愛的介紹緊挨著妃子們的殉葬名單,所以被誤傳為是殉葬了。但是郭愛14歲逝世是1427年,朱瞻基駕崩時是1435年,郭愛先走一步,所以郭愛是不可能給朱瞻基殉葬的。

此外,《明實錄》和《明史》都有明確說,郭愛體質虛弱,入宮後就身染重病,不治身亡。不過不管怎麼說,郭愛一定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女子,她在臨死前,知道自己命不長矣,留下了一首詩——《病革自哀》。

“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者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淒淒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郭愛說自己馬上就會死,感歎人生太短,只像是做了一場夢一般。但是在父母之前離開人世,不能盡孝,是自己的過錯,內心有無盡淒涼和哀傷。

因為郭愛在寫完這首詩後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所以這首詩流傳在民間,又稱為《絕命詩》。雖不知其父母看到這首詩後會作何感想,今人只感歎紅顏薄命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