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暗時代禍害的民族英雄,戰爭大捷被革職,死戰侵略者成誤國

天津 73℃ 0
摘要:在天津八裡台以南,矗立著一座清朝大將騎在戰馬上的銅像。這座銅像高達4.18米,雕塑的是晚清時期淮軍名將——聶士成。他既是清朝的武舉人,又是李鴻章的老鄉。聶士成家學淵源,自小就隨母親一起習武,練就一身高强的本領,一次就通過武舉考試,然後加入淮軍,轉戰各地平亂。與其他將領不同的是,聶士成十分重視阿兵哥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他雖然是一名武將,但文化水准較高,比其同級別的大清將領,聶士成算得上是一比特儒將。

在天津八裡台以南,矗立著一座清朝大將騎在戰馬上的銅像。這座銅像高達4.18米,雕塑的是晚清時期淮軍名將——聶士成。他既是清朝的武舉人,又是李鴻章的老鄉。

聶士成家學淵源,自小就隨母親一起習武,練就一身高强的本領,一次就通過武舉考試,然後加入淮軍,轉戰各地平亂。他抗擊過撚軍,去臺灣抗擊法國軍隊,赴朝鮮抗擊過日本人,保衛天津的時候,更是讓八國聯軍忌憚非常。

淮軍是李鴻章的絕對嫡系,當時的大清雖然已經國力日漸衰弱,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李鴻章手握重權,將大清有限的軍費盡可能地向嫡系部隊傾斜。囙此,淮軍的裝備在當時是最好的,洋槍洋炮都不缺。

與其他將領不同的是,聶士成十分重視阿兵哥的訓練方法和手段。他雖然是一名武將,但文化水准較高,比其同級別的大清將領,聶士成算得上是一比特儒將。不僅如此,他還參照西方的練兵方法,自己編寫了軍隊訓練的教材。

正是因為訓練得當,加上治軍嚴格,使得聶士成的軍隊很快就在淮軍當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支難得的勁旅。並在甲午戰爭期間表現出色,成為清軍戰事中唯一的亮點。

中日甲午之戰,北洋水師尚可一戰,清朝陸軍卻實在提不起來,只有聶士成所部在摩天嶺打了一場漂亮仗。在這場戰鬥中,聶士成身先士卒,率軍從正面抗擊,又安排其他將領在側面牽制輔助,暗布疑陣,利用地形,巧妙地守住了摩天嶺。

在早已暮氣沉沉的淮軍中,唯有聶士成還能一戰,智勇雙全,不畏強敵,像個真正的軍人。摩天嶺戰鬥的勝利,奠定了聶士成在軍中的地位,更得到了李鴻章的青睞,將他升職並調回天津,營頭被改編為武衛前軍。

沉重的民族危機使得義和團運動得以席捲北中國,清廷對義和團的政策時撫時剿,搖擺不定。聶士成負責天津防務,為了保境而民,曾與義和團發生過多次衝突。他堅持認為義和團都是亂民,是匪患,應該以剿為主。

可是,慈禧在一些大臣的忽悠下,終於决定招撫義和團,利用他們驅逐洋鬼子,這就是庚子國變。一時間,義和團得到朝廷的承認,居然跟聶士成的武衛前軍成了友軍,共同抗擊列强軍隊。

這場反洋的鬧劇引來了八國聯軍侵華,天津作為北京的門戶,是八國聯軍首先要攻取的目標。聶士成奉命阻截從大沽口上岸的聯軍,他是少數忠誠於朝廷的將領,直隸周圍有十數萬清軍,願意出擊的卻只有兩支部隊,聶士成便是其中之一。

武衛前軍的武器裝備並不弱於聯軍,訓練也不差,在廊坊擊退聯軍先鋒,取得了廊坊大捷。助戰的義和團只是在遠處搖旗呐喊,根本沒有與聯軍打多少仗,朝廷卻把大捷的功勞按在了義和團的頭上。

作為一個軍人,能為國盡忠是聶士成畢生的心願。他沒有計較個人得失,繼續堅持在抗擊八國聯軍的前線上。哪知卻有人在他身後捅刀子,義和團不但抓走殺害了他的母親和妻子,還誣陷聶士成謀反!

不明真相的部分清軍聽了這話,竟然開始向聶軍開槍。前有八國聯軍虎視眈眈,後有友軍暗下黑手。義和團和載漪等更是到處造謠,說聶士成通敵,才導致戰事不利。昏庸的朝廷,甚至不聽聶士成的辯解,就下旨將他給革職了。

簡直是六月飛雪,忠君愛國的聶士成,為清朝拋頭顱灑熱血,卻蒙受不白之冤。悲憤的聶士成穿上御賜的黃馬褂,沖在第一線指揮戰鬥。他這是準備以死明志啊。

八國聯軍看到黃馬褂,確定是清軍高級將領,集中無數槍炮向他開火,聶士成中彈身亡。義和團還想搶走他的屍體侮辱洩憤,反而是八國聯軍趕走拳民,以軍人之禮對待聶士成的遺禮,最後交還給了清軍。

腐敗的清廷不僅對於聶士成的捐軀感到痛惜,還下旨訓示聶士成誤國。可憐他一生為國征戰,死後只有20多個親兵為他送葬。一代名將,落得如此下場,真是可悲可歎。

聶士成死後,再也沒有將領為朝廷拼死作戰,而所謂的義和團更是沒有組織起來有效的抵抗。後來還是在袁世凱的活動下,聶士成的紀念碑建成了。這樣的大清朝,也怪不得會滅亡。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