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200名專家定居陝西,免費分房分工作,專為中國研製新技術

陕西 117℃ 0
摘要:從古代的“千金一擲”為人才,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三顧茅廬”諸葛亮,再到今天中國承諾分房分工作。高薪資吸引烏克蘭專家為中國研發新技術,無一不體現了“千金易得,人才難買”這一道理。提起烏克蘭,我們必不可少想到的便是他們的研製科技。在一九九零七月正式通過主權宣言,第二年烏克蘭宣佈解體,脫離了蘇聯,不再受蘇聯高層的管理。

古言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表達的是古往今來對於各路人才的重視。從古代的“千金一擲”為人才,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三顧茅廬”諸葛亮,再到今天中國承諾分房分工作。

高薪資吸引烏克蘭專家為中國研發新技術,無一不體現了“千金易得,人才難買”這一道理。那麼,是因為什麼讓專家放弃在國家的生活,轉戰異國他鄉了呢?

提起烏克蘭,我們必不可少想到的便是他們的研製科技。早在美蘇冷戰之時,烏克蘭就為蘇聯提供了許多軍工機械類,也正是因為烏克蘭的強勁,導致美國一直不敢輕舉妄動。

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蘇聯還是沒有避免解體的命運。

其實烏克蘭是蘇聯的一大部分,但是當戈巴契夫上臺之後,各種尖銳的衝突就體現出來了。在一九九零七月正式通過主權宣言,第二年烏克蘭宣佈解體,脫離了蘇聯,不再受蘇聯高層的管理。

强大的製造技術

解體初,烏克蘭憑藉在蘇聯發展的優勢,製造業非常強勁,勢如破竹。這其中主要是因為蘇聯解體,分家時烏克蘭得到了大量的軍工廠以及一艘航空母艦。

要知道,想要製造出上好的機械設備,一個設備精良的軍工廠便是良藥。

也借此,烏克蘭發揮著自己的軍事優勢,使自己的國家迅速增强,綜合國力甚至在當時也超過了一部分的已開發國家。

俄羅斯呢,為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給烏克蘭提交了大量訂單,而烏克蘭也憑藉著這些訂單著實滋潤了一陣子。

國內的工業製造如火如荼,忙的熱火朝天,隨著發展的還有國內的經濟,經濟更是節節高升。可是好景不長,雖然烏克蘭是較早發展工業的國家之一。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掌握了相關技藝,烏克蘭的製造業開始不被重視,整體呈下滑趨勢,在這方面的領先地位也不再。由此流失了大量的訂單,烏克蘭的經濟也開始落後。

人才的大量流失

在經濟十分落後的情况下,烏克蘭還要求那些專家無私奉獻,卻沒有好的利益可圖,薪資和待遇大不如前。並且因為軍工廠過多,供不應求,許多專家和人才被迫辭職,工廠大量裁員,甚至是那些曾經做出突出業績的老專家也沒能逃過這個命運。所以他們只能另尋出路。

200餘名烏克蘭專家前往中國

烏克蘭雖然不需要這些人才,但別的國家還仍落後許多,正缺人才的加持。而且烏克蘭的工業水准是矚目的,從這樣一個國家出來的人才定當回出類拔萃。

囙此許多國家對這些一流的專家拋出了橄欖枝,希望他們可以來到自己的國家效力。

新加坡等國家紛紛前往俄羅斯、烏克蘭招攬人才,想要以优渥的條件先聲奪勢。不料韓國在這場“搶人大戰”中占了先機,搶先為這些專家開通綠色通道,只要這些專家聯系韓駐大使館的相關工作人員,就可以馬上得到簽證和機票,並且還可以提供一個月的薪水。

這自然是“狼多肉少”,這些專家肯定是要根據各國開出的條件好壞,擇優前往。

這種好事怎麼能少的了我們中國呢?中國開出的條件更是誘人,不僅可以提供豐厚的薪資,還可以免費提供住房,這樣一家老小都有住處,不必流離失所了。

當然,因為早期中蘇友誼的建立,當初很多專家到中國援建,中國曾經也派出很多人去蘇聯學習和交流。再加上中國的待遇豐厚,有很多烏克蘭專家紛紛表示願意去中國研發效力。

相比較而言,同樣招攬人才的俄羅斯則顯得冷清許多,據不完全統計,去到俄羅斯的專家加起來不超過七十人,到我國來的則有二百餘名。

為人才提供豐厚待遇

我國的目標性極强,直接指向軍工領域。新中國成立後期,各種事業實力不均,對於剛起步的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來說,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囙此,為了更好的招攬人才,我國啟動了一項名為“雙引工程”的項目。這是一批窮盡十年甚至數年都難以培養的優秀人才,囙此這更是增强國力的好時機。這一舉措為我國軍事化建設以及現代化的飛速發展埋下伏筆。

據粗略統計,在我國啟動“雙引工程”期間,來到我國的外籍專家有數萬餘名,十年不到的時間,中國借此發展了將近兩千個科研專案。

在諸多專家齊心協力下,中國的工業漸漸走上成功之路。當然,一向重視人才的中國也給了許多豐厚的待遇。

據悉,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時間內,前往中國的烏克蘭專家已經有二百餘名,這些都是在研究高精尖科技方面數一數二的人物,而他們也囙此獲得了在陝西省被安排免費住房和補貼的資格。

可喜可賀的是,西安、重慶、大連、成都、瀋陽等工業重城不僅在為吸收烏克蘭人才做充足準備,在合作領域也不甘落後。

除了標誌性的“瓦良格”航母,在艦艇、飛機、坦克方向展開了積極合作。中國的大型飛機、戰機包括坦克、驅逐艦和護衛艦的燃氣機、各型航空發電機、多艘航母等,這些讓國人驕傲的裝備中,不乏有許多烏克蘭軍工的影子。

通過人才引進和軍工科技合作,烏克蘭助力中國科技獲得重大飛躍。

在當今時代的飛速發展,“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可以孤立無援的强大,在成功的路途中,難免借助一些外力,“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去以六月息者也”。

這次的人才引進,可謂是非常成功。不僅提升我國綜合實力,還為中烏兩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向外引進,一方面是互相學習對方各自科技上的長處,另一方面是為了提升自己。

國如此,人亦如此。“這個社會缺的不是人,是人才”,有中國的發展可見,培養一批技能性人才是迫在眉睫。而作為青年一代的我們,更應該把建設中國社會主義偉大復興中國夢為己任,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知識,當國家需要時,能够及時為國家分擔解憂,而不是一味“耍嘴皮子”。

要成為一個自己想成為的人,而不是別人都希望你成為的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