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國內唯一一座禁止拍照的橋:竣工時一排長縱身跳入江中

云南 118℃ 0
摘要:中國的陸地總面積有大約960萬平方公里,在這廣闊的土地上,有很多大江大河,自然就有很多的大橋,如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如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的石拱橋——趙州橋,有世界上最美的大橋——廣西程陽風雨橋。這些或著名或美麗的橋遊人都可以拍照,但有一座橋曾經是國內唯一一座不允許拍照並且全天候的武警把守的橋,這座橋就是怒江大橋。這需要從怒江大橋的修建說起。

中國的陸地總面積有大約960萬平方公里,在這廣闊的土地上,有很多大江大河,自然就有很多的大橋,如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如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的石拱橋——趙州橋,有世界上最美的大橋——廣西程陽風雨橋。

這些或著名或美麗的橋遊人都可以拍照,但有一座橋曾經是國內唯一一座不允許拍照並且全天候的武警把守的橋,這座橋就是怒江大橋。

為什麼怒江大橋不允許拍照呢?這需要從怒江大橋的修建說起。

怒江大橋

流血犧牲不畏艱險

怒江位於我國西南部,源起青藏高原,上游除雪山外地勢較為平緩,中游處於橫斷山區,奔流於高山峽谷,山高穀深,水流急,兩面高山,中間深谷,很危險,羣衆想要過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建國前,我國國內各軍閥混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更沒有人願意為老百姓的出行去修怒江大橋,建國後國家為了改善居住在怒江附近的人民群眾的出行難狀況並為更好地溝通川藏,進行了怒江大橋的建造工程。

怒江大橋位於邦達鎮與八宿縣之間,是連接兩岸的重要通道,是川藏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川藏公路通行,必須將怒江大橋架起來,由於地勢險峻,怒江大橋的建造是非常艱難的,不僅要在海撥4000米的高度建造,還需要克服兩岸的陡峭山勢。

建國後,在確定要修建怒江大橋後,國家開始找修大橋的工程隊,但是由於建橋難度太大,當時沒有工程隊可以修建怒江大橋,囙此,怒江大橋是由18軍負責修建的。

18軍修建怒江大橋

在數千米高海拔,零下39度的環境,高施工難度的情况下,戰士們需要爬過高海拔的陡崖,通過纜繩,肩扛水泥等,將怒江大橋一米一米向前推進。

18軍的戰士肩並肩將施工資料翻過高海拔的山峰,克服陡崖地恐懼,用鋼鐵般的意志力,用最為原始的施工工具,大錘以及鐵釺進行高空作業,用鐵釺以及大錘進行一點一滴地開鑿,鑿通怒江兩岸的半山腰,架起了一座奇迹的橋樑,保障了318運輸線的順利通行。

在修建怒江大橋的過程中,有一名小戰士由於疲勞,在查看水泥澆築橋墩情况時,不小心掉到了水泥裏,其他戰士試過各種辦法也沒能將這名小戰士救出水泥中,實在沒有辦法,這名小戰士最終被鑄在了橋墩裏,永遠地留在了怒江大橋下。

每當有阿兵哥經過怒江大橋時,他們都會向橋墩敬禮,以表達對這位戰士,以及其他為修建怒江大橋而犧牲的戰士們。

怒江好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擋住了川藏公路的通行,戰士們戰勝了一個個困難,將水泥漿一點點進行澆築架起了怒江大橋,保障了後方運輸線的順利通行。

18軍修建怒江大橋

18軍的戰士們用巨大的犧牲,換來了工程的不斷地向前推進,當小戰士的身軀與橋墩澆築在一起時,戰士們飽含熱淚,將戰友的犧牲,化作自己繼續前行的動力,前仆後繼,捨生忘死,繼續肩扛手提,個個英勇頑強,開鑿山腰,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最終才將連接川藏的重要通道,重要的軍事運輸線怒江大橋建成。

在18軍中有一個排,所有的戰士都犧牲了,僅排長一人活了下來,可是面對整個排的犧牲,排長痛苦欲絕,最終也縱身跳入滾滾流動的怒江。

那副刻在石壁上的排長跳江圖,不止體現了戰士們為了修建怒江大橋不怕犧牲的精神,更是為了讓後來的人們緬懷先烈,記住英雄的壯舉,記住這座屹立於高山峽谷間的大橋,是怎樣的來之不易。

現在,怒江兩岸都發展很好,怒江大橋全天候都有武警駐守,不允許拍照,這裡是英雄安息的地方,那股鋼鐵般的口號聲,仿佛響徹山谷:“讓高山低頭,讓河水讓路。”

排長的縱身跳入怒江的壯舉,無不讓人肅然起敬,戰士們這股鋼鐵般的意志力,用血肉之軀,一步步的艱難前行,這種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時刻需要牢記,英雄的故事,世世代代需要緬懷。

118軍修建怒江大橋

時刻守候不負人民

怒江大橋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戰爭年代,它是直接關係後方補給,軍事價值極其重要的運輸線,和平年代它是溝通四川與西藏的咽喉要地,沒有它,運輸物資的車輛需要繞行很遠很遠的路。

由於它重要的戰畧地位,所以那時建成以後的怒江大橋,24小時都有武警把守。

一方面是為了行駛在它上面的車輛的安全,武警會要求前後車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且橋上每次通行的車輛數也有嚴格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確保橋的安全,還有就是禁止人員拍照。

在怒江大橋上進行駐守,武警官兵經歷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首先是日常生活艱難,沒有水喝,要從距離大橋好幾公里遠的地方運山泉水飲用;其次環境惡劣,大橋兩邊的山上不長草木,十分荒凉;第三,大橋下是水流湍急的怒江,水打石頭的聲音使人驚懼。

在這裡把守,要克服各項困難。

怒江大橋

在這裡駐守的青年官兵,面對的不止有艱苦的自然環境,還有無友可交的社會環境,由於高海撥,不適宜人類居住,這裡人烟稀少,未婚的青年官兵想找對象是非常難的。

未婚的難找對象,已婚的也有著難處,那就是常年不著家,妻子懷孕不在身邊,生子不在身邊,孩子的成長不曾參與。為維護好怒江大橋,武警官兵付出了很多,他們堅守怒江大橋,不管面臨怎樣的惡劣環境,無論是暴風驟雨,還是烈日驕陽,他們都不曾退卻。

即使沒有現代化的生活,沒有熱鬧的集市,沒有溫暖的家,沒有親人的陪伴,武警官兵也從未放弃過堅守,官兵們始終堅守“橋在人在,把誓言化作風雨中一個個守護平安的身影,用汗水與執著履行對黨和人民的莊嚴承諾”。

怒江大橋

銘記歷史珍惜當下

1953年,國家開始怒江大橋的建造,後期國家對怒江大橋進行了多次重修甚至再建,其中1972年進行過一次大修;

1988年進行了重建,在重建時,埋葬戰士的橋墩,被保留了下來,以此紀念這名戰士;

2010年怒江大橋又一次進行了封閉施工,以確保大橋的安全。

如今川藏線全新怒江大橋已通車,那座常年武警把守禁止拍照的老橋也永遠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裏。

不管怎樣修與建,那個與戰士澆鑄在一起的橋墩始終保留著,它似在向人們訴說先烈的付出,訴說著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更是在時刻警醒著人們,不忘過去,不忘英雄,不忘奮鬥。

作為新中國第一號國家工程,怒江大橋是連接西藏與四川的樞紐,關係兩地的經濟發展等。18軍在修建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那位跳江的排長,還有那位跌入陡崖,與橋墩澆築在一起的戰士,以及無數為修橋付出努力,流血犧牲的戰士,需要永遠銘記。

回望50年前的怒江大橋的建設,讓人肅然起敬!

先烈的付出,才換來幸福的今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怒江大橋帶給人們的啟示。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