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第一位皇帝,朱棣為何遷都北京,有何歷史意義?

北京 56℃ 0
摘要:永樂大典恐怕是現代人知道“永樂“一詞的重要來源,永樂是朱棣的年號,這位開創了“永樂盛世“的帝王,卻在晚年决定遷都,將首都從安逸富庶的南京遷往前線的軍事重鎮北平。這不僅讓當時的眾臣百官不解,也讓後人對這一行為的正確性產生懷疑。當然,要判斷這一決定是否合理,我們首先要先瞭解朱棣的生平。朱棣雖然生於南京,但正值元末,其父朱元璋此時正與勁敵紅巾軍陳友諒鬥爭正盛。

永樂大典恐怕是現代人知道“永樂“一詞的重要來源,永樂是朱棣的年號,這位開創了“永樂盛世“的帝王,卻在晚年决定遷都,將首都從安逸富庶的南京遷往前線的軍事重鎮北平。這不僅讓當時的眾臣百官不解,也讓後人對這一行為的正確性產生懷疑。當然,要判斷這一決定是否合理,我們首先要先瞭解朱棣的生平。

圖1

能力漸露,手握重兵

朱棣雖然生於南京,但正值元末,其父朱元璋此時正與勁敵紅巾軍陳友諒鬥爭正盛。朱棣生逢亂世,觀其一生,十歲就受封為燕王,二十歲就藩北平,其三十歲(1390年)大破北元軍,朱元璋稱其為:“肅清沙漠者,燕王也!“。

自此燕王得以由朱元璋受命參與北方軍事,節制士馬。這也是其逐步得到權力的開始。此後的幾年,年輕力壯的朱棣開始他一生的快速崛起。1393年受朱元璋的命令,北平地區的軍中事務除啟奏朝廷外,也要報給朱棣。1396年北征大漠,至徹徹兒山,大勝而歸。

1398年,在另一個掌握軍權較大的晋王死後,朱元璋更是命其節制北平都司、行都司、遼東都司及遼府護衛兵馬,令他率諸王防備邊患,其權力也達到了即位前的頂峰。雖朱元璋多疑,可對於自己最能幹的兒子,也是賦予了很高的信任,即“攘外安內,非汝其誰“。

圖2

侄子繼位削藩,朱棣起兵靖難

因為太子朱標風寒病逝,按規矩朱元璋立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雖然對於朱棣有所信任,但朱元璋還是在遺詔中稱各藩王不得進京,眾臣皆聽朝廷中央命令。

這也顯示出在朱元璋死後,朝廷中央對於藩王的抑制態度。而從小學習儒家的朱允炆即位,性格溫柔的他認為新生的明朝,各藩王的力量有些過大,於是任用主張削藩的儒學家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並以此開始削藩。

各位藩王,也就是朱允炆的叔父們,紛紛被廢,這讓掌握大權的朱棣有些害怕。他暗中開始準備奪權。稱病後開始秣馬厲兵,被發現後,幸得其舊部通知,反以裝瘋賣傻騙過來抓捕他的朝廷官員並反殺之。

隨後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國“靖難”為由,發兵奪權。雖然發難後的前兩年於朝廷兵來回拉扯,損失過重,沒有太多的進展。但終於在第三年,有告密信自南京朝中發來,稱南京空虛。這使得朱棣一鼓作氣,再次發兵南征,一鼓作氣,拿下南京。

圖3

朱棣於1402年攻下南京後,繼承皇位,先是捕殺了一批官員,再是恢復舊制,取消朱允炆在位期間的改革。之後則是開始了他對於國家勵精圖治,在位期間開創的“永樂盛世”,使得明朝實力達到巔峰,也有人說超越漢唐。

永樂大典的編撰,鄭和七下西洋,北征蒙古,南控交趾,中華一統,這不禁讓人感歎永樂盛世遠不輸於貞觀之治。

而朱棣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做出了這輩子最後的重大决定,也有可能是明朝建立以來最大的决定,即遷都北平。接下來的三年朱棣一年一次北征,力圖穩固北方局勢。最後這位戎馬一生的永樂大帝,終於在第五次北伐的路上去世,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圖3

為何遷都北平,到底是福是禍?

歷史總是不可預估的,在遷都北平後,明朝由盛轉衰,讓人們對於這位輝煌一生的皇帝在最後時期作出的重大决定產生了懷疑。關於遷都的合理性,正確性。下麵我們就從幾個方面分析究竟遷都是否合理?

定都發跡之地,穩固直系繼承

正如宋太祖趙匡胤在兵變即位後,上演“杯酒釋兵權“的戲碼。對於朱棣的帝位,畢竟其雖有實力,可終究還是地位不正,通過暴力奪取的帝位,在講求禮儀規矩的時代,其即位後必然存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加上回憶起之前與晋王的兄弟鬥爭,感覺自己不再年輕力盛的朱棣,考慮起了自己的身後事。作為曾經手握軍權的藩王因奪權而登上的帝位,所以他大力削藩,設立東廠,內閣,巡撫,這都極大地增强了中央。但他還是不放心,想要選擇遷都。

圖4

首先北平是朱棣的發跡之地,這裡他經營了多年,也是他奪權時的大本營。縱觀其一生可以說自他開始參與權力鬥爭起,加上連年征戰北方,北平已陪他走過了大半人生。

他經營多年北平,就算當年他武裝對抗朝廷,空虛的北平城在一群老弱病殘和朱棣兒子的帶領下,面對李景隆五十萬大軍,也能“人人歡悅”,充滿鬥志,另外還有“北地降者眾多”的現象。

結合以上的種種因素,終於讓朱棣不顧眾臣反對,離開了富庶溫和的南京。從結果上看,經過各種操作加上定都北京,確實把接下來的兩百年大明皇位都牢牢放在了朱棣的直系兒孫手上。所以在這一點上,朱棣這個決定是十分成功的,從他的角度出發,做出這個決定也是必然的。

當時的首都南京,雖然富庶,但要政權穩定,還有一個大問題。北方常年征戰,全國的兵糧軍馬集於北平甚多,而朱棣握軍權起勢,知道軍權的難以掌控。

圖5

直接遷都北京,朝廷對於兵力管轄可以說盡收眼底,也讓朱棣的子孫直接掌握兵權,可以說實實在在地繼承皇位。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此後的幾百年,明朝沒有出現下一個“朱棣”,也沒有歷史上的掌握軍權威脅皇帝的權臣。

所以,從這一點上,朱棣作為一比特皇帝,在解决內憂的問題上,也是十分成功的,他解决了許多朝代都出現的分權問題,給中央集權賦予了巨大保障。

天子守國門

至於人們認為朱棣遷都是巨大錯誤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事件,也是當今認為遷都是巨大戰畧錯誤的重要依據。當時朝內腐敗不堪,大明居然在土木堡大敗而歸,而北方勢力自土木堡之變後,揮師南下,由於朱棣遷都,首都北京過於靠前,沒有發揮大明具備戰畧縱深的條件。

直接導致北方勢力包圍京城,兵臨城下。雖然京城保衛戰勝利,但經此以後,實力遭到巨大損害。國家威懾也巨大降低,東北地區勢力抬頭,更為以後的大明覆滅埋下了種子。

圖6

從朱棣的角度出發,自朱棣戎馬一生,他已經打了一輩子的仗了,在他看來,北方的蠻族雖然十分活躍,但終歸不是大明的對手,年輕時就一直在贏,即位後,以進行了兩次北征,可他絕對還不够,他總覺得北方的那頭惡狼需要更大的威懾

於是,遷都吧!把首都直接北移,這樣扼制他們的能力會更强,更好地防止北方的頻繁騷擾。能論證這一點的,就是在遷都後,不同之前的規律,直接連著3年進行了次遠征。

可是,在朱棣死後,居然會有土木堡之變這種事,是朱棣沒想到的,朱棣的設想是建立在大明對於北方的壓制下的,他受到了自己人生經歷的局限。贏了一輩子的他怎麼也不會想到大明會弱到大敗給這些蠻人。

自然也不會想到當雙方力量變化時,北平作為首都的致命缺點。從這一點來看,朱棣考慮的問題確實不够全面,受到了自己人生經歷的局限,做出了一個不够穩重的選擇。

圖7

結語:

本文至此,總而言之,從朱棣的心理,解决內憂,外患,國家發展以及後世影響上分析了這一行為,認為朱棣遷都,確實是對當今的中華格局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是陸權文化的强大發展;第二,雖然較好地解决了內憂,卻由於自己思想局限,讓外患成為大明破滅的誘因。第三,大體上形成了當今中國的版圖局勢。

若讓筆者下個判斷,大明雖然因為土木堡之變大受挫折,但土木堡的失敗在根上因為朝廷的腐敗,這絕不是朱棣遷不遷都能影響的,在筆者看來,這是朱棣的心中的宏圖大業的選擇,這絕不是一個戰畧錯誤,而是一個皇帝對於國家發展長期規劃的關鍵一步,是成功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