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高品質短劇”《外來媳婦本地郎》,欠缺的只是“阿宗”嗎?

广东 56℃ 0
摘要:《外來媳婦本地郎》這部劇說它是一部”長壽劇”,可是一點也不誇張,不止其中的演員可以從童年演到成年,觀眾也已經從少年快到中年了。中國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部國產劇能够像《外來媳婦本地郎》這樣,一拍就經過了二十一年的光景。雖然廣東電視臺現時能帶動一點娛樂氣氛的,還是《外來媳婦本地郎》,不過它也是廉頗老矣,差的不是靈魂人物“阿宗”,而是真正從觀眾角度出發的靈魂思考。

《外來媳婦本地郎》這部劇說它是一部”長壽劇”,可是一點也不誇張,不止其中的演員可以從童年演到成年,觀眾也已經從少年快到中年了。中國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部國產劇能够像《外來媳婦本地郎》這樣,一拍就經過了二十一年的光景。

雖然說它只是半個小時的短劇,相比於一般長劇,它能吸引那麼多的忠實粉絲就說明它不一般的魅力。“阿宗”去世後的劇情,觀眾都直言缺少了靈魂人物,很少看了。但它還是能够得到忠實觀眾的追看。

21世紀初,那時的網絡資訊尚欠發達,任何人能有一部發資訊和打電話的手機就很好了,人們的主要的娛樂管道還是電臺和電視機。

《外來媳婦本地郎》在剛播出時候,估計沒人能够想到它後來會這麼火,在播出後的短短三個月內,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電視傑作。也成為小學生另一個迅速盼望早點週末的原因。它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功,離不開演員和劇情的完美結合。

《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劇情可謂是深深貼近觀眾的生活,但它又不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畢竟這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觀眾容易看膩。它就是既貼近生活但又不會讓人感覺膩歪。它從親情、愛情、友情等方面深深探討生活哲理,講述的都是街坊八卦和生活中各式人物的底層形象。

但就是千千萬萬的“小人物”形成無數的這樣家庭,繼而共同組成我們的社會。這些看似“底層”的角色,其實代表了我們的率真形象,不虛偽式的“真小人”,喜怒哀樂都形於色,有話不藏於心,自由暢所欲言。不像一般的煽情電視劇那般矯揉造作,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閃光點,便從中找到思想共鳴和觀看的樂趣。

《外來媳婦本地郎》幾乎每一集都有一個話題,每一個話題都反映和探討著觀眾的當下實際生活。從大到規劃職業生涯、小到小孩奶粉尿布等生活日常問題,在這裡,每一個人物都不會有心理負擔,自由言行。就是要打破一般電視劇形成的對人物的過於嚴謹形象。

劇中大部分的演員都來自話劇團,“康祈光”真名蘇志丹,“蘇妙嬋”名為虎豔芬,在劇中看似毫無共通點的兩個人,實際生活中卻是一對真實的夫妻。在話劇團時他們屬於上下級關係,他們美好的愛情也是從那時候開始。

在劇中,蘇妙嬋經常嘲笑康祈光木納,經常欺負他老實。誰能想到現實中卻是蘇志丹追的虎豔芬。他們年紀相差10幾歲遭到女方父母反對,但卻不能封锁他們兩人相親相愛了這麼多年。他們兩個也是劇中常駐的代表演員。任憑劇中演員來來去去,他倆卻巋然不動。

大嫂“香蘭”在劇中作為賢妻良母的典型代表,是除了康嬸外的典型善良中國傳統女性。她的飾演者真名為丁玲,當初她還在青島奔波時,就被上門海選的廣州話劇團錄用。那時她才二十出頭,她個人的舞臺經驗雖然少,但形象靚麗的她勝在努力好學,是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材,前途無量。加上有個集配音專家和導演於一身的老公,相信充分利用行業內資源,自己演藝事業將會更上一層樓。

劇中一開始就有俊男靚女“康祈耀”和“幸子”,再有後來加入的黃菲,到現在飾演“梁玉婷”角色的許嘉文。這些演員絲毫不比現在的流量藝員差,他們有顏值更有演技,和劉濤的區別就是差一個全國出演的機會。

當然還有鬼馬精靈的康祈祖等等,每個演員在劇中的角色都是那麼特立獨行,各領風騷。

可惜,自從靈魂人物“康祈宗”去了天國之後,《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忠實粉絲所剩無幾,這直接導致了收視率斷崖式下跌,但康祈宗的離去真的只是《外》劇衰落的根本原因嗎?

小編最近回看了現在仍然播放的《外來媳婦本地郎》最新劇集,發現其中仍然走不出死迴圈最大的三個問題。

第一,有網友也說了,劇中大部分環境場景都變了,找不回以前康家西關大屋的感覺,傢俱什麼的都換成現代化的產品,導演雖然說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來變換不同的場景環境,但隨著新事物的更新換代,觀眾在舊場景上寄託著的感情和回憶,也一樣會隨著舊傢俱等的消失,慢慢變淡至消亡。

當然,場景更迭這也是難以控制的局面,畢竟《外》劇本來就是緊跟時代的劇情短劇,如何處理保存觀眾的回憶和緊跟時代潮流,這一看似衝突又共存的點,是考驗各方導演的能力所在。

第二,《外》劇在做到場景緊跟時代潮流的基礎上,特定個性人物不說,畢竟人的性格是很難改的。但最難改的人,耳濡目染得多了周圍的環境和人,吸取經驗和碰壁得多了,也應該會作出相應的反應和改進。如劇中的“阿嬌”還是那個大大咧咧的,粗魯狂言的,自我不在乎他人的人物,在大家取笑和討伐她那麼多年的情况下,她起碼也應該稍微懂得收斂,給他人的取笑有理回擊一回。但感覺這麼多年來她一點沒變,雖然只是演戲,但就不符合常理。觀眾也容易審美疲勞。

第三,劇情方面感覺還是千篇一律,多餘冗長。觀眾看得多了,還沒開始就知道劇情的發展方向和結果如何,這樣的劇情還不如狗血劇情,起碼狗血劇在觀眾心中還有點波瀾,現在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劇情感覺像一潭死水,波瀾不驚。小編個人感覺劇情欠缺的是反轉又反轉的能力。畢竟觀眾在看短劇內容的同時,需要少有的浪漫一回或者出奇不意地反轉“驚喜”。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讓《外來媳婦本地郎》收尾的呼聲此起彼伏,只要有《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媒體文章,就會有“轉檯”、“阿宗離去後不再看了”、“早該結束了”等評論,大意就是快速結尾吧,希望創作其它“人類高品質”的短劇。

虎豔芬的個人社交平臺中,一直存在著這樣的圍觀粉絲,他們一邊口口聲聲說是《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忠實粉絲,另一方面卻線上討論著《外來媳婦本地郎》怎麼還沒有收尾?

終於有一次,虎豔芬忍不住回應了大家的惡毒八卦,我們為何還要拍下去?對不起,因為收視率我們還是榜首!

她的這句有力回應已經說明一切,《外來媳婦本地郎》的收視率常年為14點左右,一直位居廣東省電視節目的收視榜首。

不得不說,《外》劇還是存在一定的觀眾群體的,但這也不是絕對一成不變的因素,如果製片方還是一直不變的劇情,不够變通,沒有看點,觀眾找不到歡笑和共鳴。最終也只會慢慢消費忠實粉絲,最終落得給觀眾印象死板,廖廖結尾收場的結局。

不過,其實《外》劇存在一定收視率的另外一個原因,也是更讓廣東觀眾揪心的存在。廣東電視臺那麼多頻道,卻找不出一個比存在舊情懷的《外》劇好看的節目。就算一般的感情長劇,也是粵語翻譯國內普通話的版本,這樣看和聽起來多少有點彆扭。

泱泱一大經濟強省,卻產不出自己粵語版的感情狗血劇,實在讓人貽笑大方。娛樂綜藝和以前廣東電視臺80年代的輝煌相比,簡直天差地別。試問現在的兩廣年輕人,有幾個看廣東電視臺的娛樂節目的?

雖然廣東電視臺現時能帶動一點娛樂氣氛的,還是《外來媳婦本地郎》,不過它也是廉頗老矣,差的不是靈魂人物“阿宗”,而是真正從觀眾角度出發的靈魂思考。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