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副連長11年未提幹,因一出國劇曝光英雄身份,主席親自為其升職

山西 144℃ 0
摘要:提起國劇《奇襲白虎團》想必年輕的朋友並不是很熟悉,但在老一輩們的心中這是一出如雷貫耳的名段,它堪稱是現代京劇的典範代表,其描繪了朝鮮戰爭中一場令人拍案叫奇的奇襲戰,情節跌宕起伏,唱腔極具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名段,但是可能大家還不知道,這出國劇的主角嚴偉才其實在現實中是有原型的,而且他的原型遠比國劇中的故事更加傳奇,他就是朝鮮戰爭一級戰鬥英雄——楊育才。

提起國劇《奇襲白虎團》想必年輕的朋友並不是很熟悉,但在老一輩們的心中這是一出如雷貫耳的名段,它堪稱是現代京劇的典範代表,其描繪了朝鮮戰爭中一場令人拍案叫奇的奇襲戰,情節跌宕起伏,唱腔極具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名段,但是可能大家還不知道,這出國劇的主角嚴偉才其實在現實中是有原型的,而且他的原型遠比國劇中的故事更加傳奇,他就是朝鮮戰爭一級戰鬥英雄——楊育才。

楊育才出生於1926年的陝西漢中,正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楊育才同大多數貧苦農民家的孩子一樣,很小的時候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為當地地主富農放羊放牛,這些家裡養的牲口不知道遠近,一跑就是幾裏地,而負責放這些牲口的牧童也必須得追上,不然“東家”就該不高興了,時間一長,楊育才也練就了一副好脚力,雖然沒有日行八百那麼誇張,但也絕對是一頂一的快腿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小楊育才也逐漸長大,但是他成長的環境並不是什麼好世道,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侵華日軍的鐵蹄也逐漸燒到了陝西邊界,前線退下來的國民黨阿兵哥越來越多,部隊被打殘的也越來越多,在常年的戰爭之中軍閥部隊抓壯丁征苛稅的情况屢見不鮮,一開始楊育才還小,大家也都不去抓他,隨著歲數越來越大他也逐漸成為了被抓丁的一份子。

抗日戰爭結束了,解放戰爭打響了,中華大地上已經飽經了戰火摧殘,而在這烽火連天的歲月中,已經成年的楊育才被晋系軍閥閻錫山部抓為了壯丁,被迫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投入到了“反共”的戰爭之中。

由於楊育才的脚力不錯,很快就被選為了傳令兵穿梭於戰場上的陣地之間。

之後他的部隊奉命守衛太原,閻錫山統治的中樞,而此時的革命军也已經是大軍壓境,大戰一觸即發。

國民黨閻錫山方面集結了十萬重兵拱衛太原,而我人民解放軍也有十萬之眾並由徐向前親自坐鎮指揮,即便如此對方處於守勢仍舊對我軍不利,而此時能够調集的部隊只有這些了,其他的友鄰部隊都已經投入到轟轟烈烈的三大戰役之中,對此情形徐向前做出如下批示:全面圍困,逐步削弱,內部瓦解,循序漸進的拿下太原城。在這樣的作戰方針的指導下,一場曠日持久的圍城戰打響了。

在解放軍戰士英勇無畏的作戰下從1948年10月初發動戰役至11月中旬已經突破了閻錫山部的兩道防線,由於徐向前身體抱病無奈臨陣換帥,在圍困太原半年之久後,我人民解放軍最終瓦解了國民黨十萬守軍,攻克了太原,而楊育才也在太原戰役中脫離了國民黨軍,在見證了革命军紀律嚴明為老百姓謀福祉的新氣象之後,楊育才自願加入了我人民解放軍第68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戰士”。

不過由於全國戰事愈發明朗,楊育才所在的部隊也沒有在此蒞臨前線隨大軍渡江,而是北上來到了天津唐山一帶負責海防任務,在此期間楊育才表現優異,訓練刻苦,很快便成為了一名光榮的黨員,也正因如此,楊育才在解放戰爭之中沒能建立怎樣的功勳。

不過金子總是要發光的,能力出眾的楊育才並不會囙此被埋沒掉,僅僅一年之後朝鮮戰爭毫無徵兆地爆發了,北朝鮮軍跨過三八線向南發起進攻,可是美帝國主義見自己在亞太地區利益受損竟在聯合國蘇聯代表未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組織了“聯合國軍”干涉朝鮮內戰,仁川登陸後數十萬朝鮮人民軍被圍困在朝鮮半島南部,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朝鮮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隨後節節敗退一直從三八線退到了鴨綠江邊,戰火逐漸燒到了我們的邊境。

在全國人民的憤慨之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就地組建分批次入朝,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雖然楊育才與68軍並不在第一批入朝的部隊中,但68軍的全體將士卻鬥志高昂地加緊訓練,在經歷了四個月的整訓後68軍換上了全套的蘇式裝備在天津集結,登上列車踏上了新的征途。

雖然這不是楊育才第一次作戰,但這確是楊育才第一次以人民子弟兵的身份奔赴前線。

楊育才進入朝鮮時第五次戰役已經進入尾聲,迫於後勤壓力以及其他問題我軍决定不再向前推進,就地駐紮同美軍展開談判,以戰促和,而楊育才與68軍則被安排在北漢江至文登裏一帶的防禦任務以應對“聯合國軍”的秋季攻勢。

即便是面對聯合國軍狂轟濫炸的重火力,志願軍戰士仍舊寸土必爭,寸步不讓,美軍占盡了武器裝備的優勢依舊沒能向前推進一步,秋季攻勢無果而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談談打打,打打談談,一直持續了很久。

而為了逼迫美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我軍也會適時地發起反擊作戰。

此時的志願軍裝備上的劣勢已經逐漸好轉,但仍舊佔據劣勢,楊育才所在的68軍也參與到了這些反擊作戰中,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朝鮮作戰的最後一戰,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而整場戰役中的焦點便是金城戰役。

其中楊育才的部隊得到化裝奇襲,扮成南朝鮮軍的樣子深入敵後,從而擊潰南朝鮮軍精銳中的精銳“首都師”第一團,為大部隊順利開展穿插提供保障。

這個首都師第一團也叫白虎團,由於之前在襄陽守備戰中打得頑強而被南朝鮮軍奉為模範,並被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親自授予“虎頭旗”榮譽因而得名白虎團,也是為數不多的南朝鮮軍中的精銳部隊。

而參與此次化裝奇襲任務的無不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我軍精銳,而楊育才也位列其中,並成為了整個團隊的主心骨,而此時的年僅27歲的楊育才不過是個偵察連副排長,在正面戰鬥打響之後,這支奇襲部隊也踏上了征途,深入敵軍後方向著“白虎團”團部奔襲而去。

在朝鮮嚮導的帶領下小分隊很快找到了敵軍駐地,並抓住了一名哨兵,打探到口令之後小分隊立刻向前縱深突進,憑藉口令躲過了數個南朝鮮軍的盤查哨,暢通無阻的來到了白虎團團部。

戰鬥就此打響,楊育才同戰士們對白虎團團部發起了攻擊,包括楊育才之內的13名戰士如龍騰虎嘯一般大鬧白虎團團部,一陣槍林彈雨之後敵軍盡數倒地,他們在被擊斃之前都沒有反應過來到底發生了什麼,畢竟這裡是“遠離前線的大後方”,僅僅幾分鐘時間戰鬥就開始收尾,白虎團團部現在已經是一片火海,而團部的各級南朝鮮軍隊都被我軍盡數擊斃,試圖逃跑的敵人也遭到了埋伏好的志願軍戰士的截擊,一戰下來全殲白虎團團部,而更令人稱奇的是我軍竟無一傷亡,13人就這樣打掉了白虎團的指揮中樞,正面戰場的白虎團部隊也因為聯系不到上級而被逐個殲滅,而那面白虎旗,也被志願軍戰士所繳獲,至今仍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中展出,號稱王牌的白虎團在我人民子弟兵的面前就是一個紙老虎這件事,也淪為了一樁笑柄。

在這之後的正面戰場上由於白虎團陷入混亂,南朝鮮首都師,乃至整個金城守軍也都陷入了混亂,他們聯系不到自己的主力部隊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安全,就這樣被一支13人的小分隊打了個暈頭轉向,當他慌了手脚之後便再也無法構成威脅,整個金城戰役因為這樣一支奇襲小隊而改變了戰局,雖然沒有他們金城照樣唾手可得,但是因為有了他們,許多志願軍戰士才免遭犧牲。

而金城戰役則是我軍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特種穿插與大規模攻堅戰的完美結合,堪稱大型戰役典範,至今仍為世界各國爭先學習戰法戰術,實為不可多得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在這之後美國被迫簽訂了板門店停火協定,朝鮮作戰終於結束,這其中不乏也由楊育才這支奇襲小隊的一份功勞。

之後他的事蹟在軍中傳揚開來,成為了一樁美談,楊育才本人被授予特等功一次,成為了一級戰鬥英雄。

回國之後楊育才並沒有囙此驕傲自滿,而是選擇了紮根基層,從戰場上下來的他深知訓練的重要性,他作為偵察連副連長主抓戰士們的各項訓練,為的就是將來有一天需要再赴戰場時,這些年輕的戰士們不會因為訓練不扎實而負傷甚至犧牲,而他這一干就是11年。

後來周總理來訪朝鮮看望志願軍官兵時提議可以創作一篇國劇來為回國志願軍獻禮,之後國劇團各處走訪調查,最終敲定了這出膾炙人口的現代京劇名段《奇襲白虎團》的故事大綱。

毛主席在看完了這部新編國劇後拍手稱讚,並向周圍的人詢問主人公的原型是誰,近况怎麼樣,當聽說嚴偉才的原型楊育才如今還在紮根基層,在偵察連當了11年副連長之後毛主席親自做出批示,將自願紮根基層的楊育才逐級提拔了起來,最終官至副師長。

即便是從部隊退休之後楊育才依舊發揮餘熱,積極參與到青少年愛國教育之中,但他從不向人誇耀自己當年擊潰白虎團的過往,也不向大家提及自己被主席親自晋昇的榮譽,最後他將自己的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都捐給了博物館。

1999年,楊育才在北京逝世,享年73歲,他傳奇的一生也就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