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創新應用“出箱”,中國金融科技“監管沙箱”閉環形成

北京 63℃ 0
摘要:首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創新應用“出箱”。中國政法大學法治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車寧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經過為期一年多的業務運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首批項目正式“出箱”,這標誌著中國版“監管沙箱”在機制構建上跑完了“最後一公里”,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閉環,是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機制發展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首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創新應用“出箱”。

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北京)和人民銀行深圳中心支行近日披露,“基於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基於區塊鏈的產業金融服務”“AIBank Inside產品”“百行征信信用普惠服務”,四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創新應用項目完成測試。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車寧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經過為期一年多的業務運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首批項目正式“出箱”,這標誌著中國版“監管沙箱”在機制構建上跑完了“最後一公里”,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閉環,是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機制發展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首批四個金融科技創新應用完成測試

記者瞭解到,上述四個完成創新測試的應用項目中,工商銀行“基於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百信銀行“AIBank Inside產品”是北京首批公示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創新應用項目,中國銀行“基於區塊鏈的產業金融服務”則是北京第二批公示的應用項目。

“基於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項目創新點在於運用物聯網+區塊鏈技術提供物品溯源認證服務,將傳統的支付、融資等銀行金融服務與企業上下游、商品產銷全鏈條結合起來,將供應鏈金融服務融合到商品產銷場景中,方便企業及個人客戶自主選用,提供隨時、隨身、有溫度的金融服務,打造產業生態圈。

而“AIBank Inside產品”通過API(應用程序程式設計介面)形式開放金融服務,深度賦能生態合作夥伴。借助API科技將多類型、標準化、通用化的金融功能模組,快速組裝成行業解決方案,服務不同行業場景。採用無侵入的連接管道,讓各場景方均可在不改造現有系統架構的情况下獲得“隨插即用”金融服務。

“基於區塊鏈的產業金融服務”項目則旨在通過建立一個基於區塊鏈互信的關係網絡,實現供應鏈上中下游企業、金融機構、物流以及政府等各方資訊高速互動,解决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各參與機構在合作信任、資料安全等方面的問題;依託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科技,使得金融機構快速做出金融服務決策,解决傳統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採用零知識證明等科技,提高基礎業務驗證速度,增强對企業隱私資訊的保護,提高企業間信任度。

此外,“百行征信信用普惠服務”是深圳試首批公示、首批完成測試的應用項目。該項目通過對接福田政務審批系統,一是將征信數據應用於現場服務視窗辦理的各項政務審批和繳費等業務中,實現政務服務快速辦理。二是通過對個人用戶的基礎資訊和政務審批結果信用資訊的採集,豐富征信數據來源通路,提高征信模型的準確度和有效性,更加全面和準確的評估個人用戶的信用狀況及風險。三是在“征信+政務”的基礎上,探索開發“征信+繳費”“征信+繳稅”等多種模式,為老百姓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公共服務。

金融科技“監管沙箱”構築閉環機制

北京和深圳項目為何率先完成測試?中國(上海)自貿區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劉斌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指出,首先,北京和深圳率先進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且北京和深圳都是金融業和金融科技產業較為發達的都市,北京、深圳集聚了大量的金融機構總部、知名互聯網科技公司以及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領域的創業公司。

“其次,北京和深圳在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方面有很强的監管能力和科技能力,能够確保監管創新試點的順利推進。第三,北京和深圳率先完成試點的項目基本都是大型銀行和知名銀行申請的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項目,其本身在金融科技方面就有很强的投入和人才基礎,所以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項目也會比較順利。”劉斌表示。

從“出箱”項目看,車寧表示,在應用上覆蓋了物聯網、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能够在生產上實際應用的前沿技術,在場景上覆蓋到供應鏈、開放銀行和產業金融等在數字經濟時代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業務領域,在運營上涉及客戶服務、業務經營和風險防控等金融機構數位化轉型的各主要環節,在主體上既有大型銀行,也包括互聯網銀行,具有明顯的“競爭中性”和多元化色彩,展現了北京作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特色與優勢。

蘇寧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孫揚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這四個應用項目都和普惠金融密切相關,工行的項目可以通過物聯網科技確保穿透供應鏈金融資產底層,以提升供應鏈金融客戶風險識別能力提升貸款獲得度,中國銀行的項目是通過區塊鏈强化對於產業鏈金融上下游的滲透,百信銀行AIBank產品可以將金融服務通過API模式輸出到場景前端,促進金融服務前移到客戶和場景,百行征信項目和普惠客群數位政務服務效率相關。這說明國家鼓勵在普惠金融領域探索新技術,促進普惠金融發展。

車寧指出,經過為期一年多的業務運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首批項目正式“出箱”,標誌著中國版“監管沙箱”在機制構建上跑完“最後一公里”,形成了完整的工作閉環,是我國金融科技監管機制發展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事件,不僅明確了創新項目本身的監管工具、方法和主要路徑,也給市場釋放了確定性,有利於金融科技創新進一步與服務實體經濟、百姓民生相結合,兼顧發展與安全、質量與效率,助力社會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准發展。

金融科技需要“真科技”“硬科技”

記者注意到,中國版金融科技“監管沙箱”探索始於2019年末,彼時按照《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的批複》,支持在北京市率先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隨後,陸續在上海、深圳、重慶、杭州、蘇州、雄安、廣州、成都等地區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

2020年1月,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北京)公佈首批六個擬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應用。2021年4月,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開始在全國推廣實施。截至9月24日,全國已累計公示119個創新應用,現時只有上述4個創新應用完成測試。

車寧表示,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作為國家金融監管領域的重要公共基礎設施,可圍繞“好用、管用”等關鍵點,不斷加強內在機制建設和資源保障,調動發揮政府、企業、行業自律組織和專業服務機構等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加大教育文宣和規範引導的工作力度,對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實現紮口管理,同時有序提升對項目准入的包容性和項目運行的容錯度,真正發揮好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溝通監管與企業的橋樑作用,降低創新的各項成本和負外部性。

孫揚指出,未來金融科技要有硬核科技支撐,而非純粹的場景或者商業模式創新。其次,金融科技將不斷地促進金融機構跨界,和數位政務、產業鏈金融深層次的融合,促進金融機構融合實體經濟、融合實體經濟。此外,金融科技將承擔促進信用社會建設的使命,提升信用約束力,信用應用的場景,從基礎社會運行層面提升金融業務的安全係數。

“中國金融科技將加速向基礎科技發展,現時風險決策引擎、業務系統等應用科技已經足够多了,未來將向雲科技、資料庫技術、服務器、網路基礎設備等資訊創新領域下沉發展,從發展應用型金融科技轉向發展基礎的金融科技。”孫揚表示。

劉斌認為,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代表著未來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一些趨勢:一是持牌金融機構是主體,金融科技還是要服務於持牌金融機構,加强與持牌金融機構的合作,更加瞭解機构、市場和用戶的需求,探索新的合作形式;二是金融科技需要“硬科技”,未來金融科技不再需要商業模式的創新,更需要在硬核科技上的創新,需要在人工智慧、大數據、隱私計算、量子計算、物聯網等硬科技方面突破,有機結合金融業務場景需求。

記者|餘繼超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