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死後83小時:日本護士進行最後一輪搶救,製作了遺容臉模

浙江 70℃ 0
摘要:1936年以來,魯迅的病情時好時壞,看了多次醫生也不見好轉。最終,在不斷地問診、吃藥、反復發作中,在對民族未來的憧憬和對國民黨當局的不忿中,魯迅先生去世了。他去世後的幾十個小時內,日本女護士對其進行了最後一輪搶救,但是奇迹沒有出現。隨後,又有各行各業人士來對魯迅去世時的遺容進行記錄,有的人為他做臉模,有的人拍照片,有的人拍電影。

1936年的一個秋天,秋風蕭瑟,上海市大陸新村1弄9號——現在的上海市虹口區山陰路132弄9號——坐落著一棟三層樓房,魯迅先生在這裡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1936年以來,魯迅的病情時好時壞,看了多次醫生也不見好轉。最終,在不斷地問診、吃藥、反復發作中,在對民族未來的憧憬和對國民黨當局的不忿中,魯迅先生去世了。

他去世後的幾十個小時內,日本女護士對其進行了最後一輪搶救,但是奇迹沒有出現。隨後,又有各行各業人士來對魯迅去世時的遺容進行記錄,有的人為他做臉模,有的人拍照片,有的人拍電影。

這些人在一片忙亂中為我們保留下了關於當時場景的珍貴的影像資料。時至今日,我們仍能在上海市魯迅紀念館看到魯迅先生去世時的臉模,上面還沾著幾根珍貴的鬍子。

為了讓後世永遠地銘記魯迅先生最後的遺容,激勵後來者更堅定地推進民族進步和民族復興,相信魯迅先生在天之靈,對他去世後身邊人一系列打擾的舉動也是會理解的吧。

奔波

魯迅的一生可以說是為了民族和國家而奔波的一生,他早年留學日本,先是學醫,隨後學文。他的居所始終不定,曾經在多所日本學校就讀。

回國後,魯迅回到了紹興。1912年他又到教育部工作,在這一時期,他發表了著名的《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成為了五四運動的先驅。

1919年,魯迅買下了北京八道灣11號院的一套大院子,與母親及妻子朱安一同居住,後因兄弟不和而搬出這裡,搬到了阜內宮的西三條。

1924年,在北京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魯迅親自設計並改建了這座大院子,他在此生活了兩年,完成了《華蓋集》、《野草》、《彷徨》等作品。

1926年,魯迅因支持北京愛國學生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對國民黨當局表示出強烈不滿和失望,於是離開北京南下,結束了長達14年的公務員生活。

他先是在廈門大學做了幾個月的文科教授,隨後又到廣州中山大學。從1926年離開北京到1927年來到上海的這幾個月時間,魯迅可以說是始終在奔波著,沒有片刻停歇。

1927年10月,魯迅搬到上海,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即人們所說的“半租界”,在這裡居住的一個好處是可以避免受到當局的政治迫害,何况這裡還有不少他的日本朋友。這個地方現在已被上海市改建成了魯迅公園,成了上海市民們休息娛樂的一個去處。

定居上海後,魯迅可以說是找到了一個“戰鬥大本營”,他不再流離失所,開始將全部精力放在革命與戰鬥中,他先是與創造社和太陽社的左派成員論戰,後又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責備國民黨政府不顧民意肆意行事。

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回憶性的散文和思想性的雜文,此時的他早已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了,他的健康卻也在一次次的熬夜與抽烟中被迅速消耗掉。

臨終

1932年淞滬戰爭爆發,魯迅不得已帶著一家老小,跟弟弟周建人一起躲進日本友人的書店避難。戰爭除了使魯迅的寫作中斷之外,帶來的另一個不利影響是:對於戰爭的擔憂使得他的病情急劇加重。

到1936年,他很多時間都只能躺在床上寫作了。1936年6月末,魯迅在日記中追述說,自5月以後,“日漸委頓,終至艱於起坐,(日記)遂不復記”。可見當時他的病情已經是非常嚴重了,而此時,距離他的去世只剩下幾個月。

周海嬰在回憶父親去世時寫道,“我雖然不懂父親病情的變化,也不懂什麼叫做‘死期’,但腦子裏影影綽綽地感到它會產生巨大的不幸,而且與父親的生命有關。只是希望它不要降臨,離得越遠越好。”

在他懵懂的記憶中,這一天終於來了。10月19日,周海嬰被許媽叫醒,他正為上學遲到而擔心時,許媽眼淚下來了,說“爸爸嘸沒了,儂現在勿要下樓去。”

周海嬰感覺到心裡的什麼東西哢嚓響了一下,好像什麼東西斷裂開,接著腦子發懵,血一下子湧上來。他感覺自己的手脚都開始發麻,嘴裡發幹。他搖了搖頭,想讓自己清醒一點。

在確認這是真的之後抿住嘴,不顧許媽的勸告,下樓奔到父親的臥室。魯迅像睡著一樣安靜地躺在床上。

周海嬰來到床邊,感覺空氣像凝固了似的,壓得他喘不過氣。他趕緊找到母親,緊緊抱住她,此時的許廣平和幾個親友在魯迅床邊等待著,似乎心裡還抱有不切實際的希望。

不一會,日本女護士過來,伏下來聽了聽魯迅的心跳,確認心臟停止跳動後又雙手隔著棉被晃動魯迅的胸膛,似乎想用這種方法使他的心臟重新跳動起來。

床邊的人們看到這一舉動,心裡又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苗,儘管他們知道這只能是妄想。在最後一次搶救無效後,護士宣佈魯迅確實永遠地離開了。

告別

房間裏安靜了一會,又重新變得雜亂起來,進來一批人,有的要拍攝遺照,有的要錄製電影。一個叫奧田杏花的日本塑像家走到魯迅的床前,開始為魯迅製作臉模。

他從箱子裏拿出裝滿凡士林的油膏,塗在魯迅的臉上,黃色的油膏為魯迅的臉上增添了一點油光。然後奧田把油膏一點一點抹勻,再用調好的石膏糊在油膏上,同樣一點一點地抹勻,直到石膏呈平整的半圓形。

等待半個小時,魯迅臨終時的臉模就成型了,奧田杏花把石膏慢慢地揭下來,發現上面還帶著幾根眉毛和鬍子。

整個臉模看起來不太像魯迅往常的樣子,可能因為他的假牙沒有裝上,整個腮部是凹陷的,顯得人更瘦了。後來,這個臉模被魯迅家人捐贈給了上海魯迅紀念館,現在作為一級文物保存在館中。

魯迅去世後,他的遺體被殯儀館進行了整理,化了些淡妝,看起來像活著的時候一樣。到了開追悼會那天,又整理了一次,以供親朋好友們弔唁。

魯迅生前在文章中留有遺囑,告訴後人,自己死後趕快收斂,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可即便如此,到了10月22日出殯那天,還是來了很多親朋好友,上萬群眾更是自發前來送別魯迅先生。

出殯當天,16個文藝界代表人士負責抬棺,棺木是西式的,相當昂貴。靈柩上蓋著一面白底黑字的大旗,上書“民族魂”三個大字。送行隊伍按照國民黨政府的要求,繞過鬧市區,前往萬國墓地,上萬人一起與魯迅告別。

關於魯迅的棺木,有一個問題由來已久:有很多傳言說魯迅的棺木是以宋慶齡先生為代表的“救國會”贈送的。

而據周海嬰回憶,當時他也曾和母親、宋慶齡先生等一起去挑選棺木,最終挑選了一個比較昂貴的西式棺木,最後費用應該是自費。周先生是事件的當事人,他的回答應該是很有說服力的。

小結:

1956年,魯迅遺體被遷葬至虹口公園,毛主席更親自為重建的魯迅墓題“魯迅先生之墓”六個大字。墓碑後是土山,種滿了先生生前喜歡的松柏、臘梅等花草及日本友人贈送的櫻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