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絳縣古代五府院

山西 94℃ 0
摘要:絳縣歷史肇遠,人文薈萃,現仍存留著古代五座府院,均以悠久的歷史、宏大的規模、榮耀的家族、斐然的名宿、輩出的人才為世人稱道,堪稱故絳厚重歷史文化的實物標本,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欣賞考究。在絳縣,流傳著“上了陳村坡,秀才比驢多”的古語,意思是說陳村是個出人才的地方。最具代表性當數陳夢悅。至今,絳縣陳村仍存留多座清代四合院,其中道臺府存留兩座,供後人居住。

絳縣古代五府院

山西絳縣劉玉棟

絳縣歷史肇遠,人文薈萃,現仍存留著古代五座府院,均以悠久的歷史、宏大的規模、榮耀的家族、斐然的名宿、輩出的人才為世人稱道,堪稱故絳厚重歷史文化的實物標本,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欣賞考究。

陳村道臺府

在絳縣,流傳著“上了陳村坡,秀才比驢多”的古語,意思是說陳村是個出人才的地方。

1984年續編的《陳氏族譜》載:“始祖複禮自明初年由洪洞縣萬安鎮遷徙於絳,占藉中條山之麓、涑水之濱、景色宜人之陳村,歷經數朝,至今已六百一十多年,世系昌衍二十多代,成為一本九族,戶達二百餘戶,男女人口已到一千二百餘口,成為縣之大族。吾族耕讀傳家,德澤後裔,數世以來,人才輩出。明清之時,族業興盛,先祖力耕其業,詩書其家,子姓蒸蒸,偉人雲起,遊譽序者多人,舉孝廉而成進士者多人,仕宦而至首府、分府、縣令、學官者又複多人,鄉賢節婦,旌表甚多,皆忠於國家,清廉一身;孝事長老,自肉奉親;冰心霜節,撫孤成名;見義勇為,濟貧扶困;典範偉基,至今猶存。皆記入族譜,載於縣誌。旨贈‘忠孝節義’匾額,給以旌表。近數年來,形勢發展,社會前進,後裔子孫,矢志向上。各條戰線,爭立功勳。現任職於廳、縣、局長,衛國軍官,校長教師,技師工人,革命幹部為數多人,人人熱愛祖國,忠於革命,勤於工作,廉潔奉公,保衛邊疆,為國捐軀,培養後代,嘔心瀝血,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乃系吾祖德之薰陶,陳族之光榮也。”

陳村道臺府樓院

翻開歷代《絳縣志》和其它史料,出自陳氏家族的傑出人物有明代進士陳疏、清代進士陳所抱、陳夢說、陳所優及陳昭、陳讓、陳所性、陳愈耀、陳所讀等舉人、秀才、貢士及知同、千總、縣丞、學正、教諭、吏目、經歷等一百多名有學位和官職的人才。最具代表性當數陳夢悅。

陳夢悅(1735—?)又名陳夢月。自幼家寒,無錢入塾讀書,只得站在教室外聽課,被私塾先生發現,免費收其為徒弟。清乾隆十三年(1748),高中戍辰科進士。先後任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曾出使暹羅國(今泰國),寫就《入粵記事》,乾隆帝御覽後讚賞不已。陳夢悅48歲時,任浙江寧紹道臺,政績斐然,皇帝特贈半副鑾駕褒獎。陳夢悅致仕後返回故里,在村南興建起擁有多座四合院及多座附屬設施的“道臺府”,購置數百畝田地供族人和後裔耕種。

至今,絳縣陳村仍存留多座清代四合院,其中道臺府存留兩座,供後人居住。道臺府東側,仍矗立著當年所建的附屬設施場院。該場院大門上部嵌著一塊木匾,上面陽刻“古稼樂園”4個楷體大字,使人感受到陳氏家族對農業的鍾情。

道臺府場院大門

步康將軍府

說起“將軍府”,絳縣人都曉得它座落在北步康村。

“將軍府”張氏家族是一個橫跨明清兩個朝代、文武兼備、持續興旺數百年的名門望族。

元朝末年,河南府新安縣大新村名叫張友文的皮匠,善做馬鞍、盔甲、戰靴、箭壺等軍用皮貨。後朱元璋率領起義軍在河南和元軍激戰,張友文便領著幾個徒弟,投奔到朱元璋麾下,專制軍用皮貨。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大封功臣,追封張文友為“武毅將軍(從五品)”,讓其子孫世襲千戶職。其子張貴從小跟隨父親在軍營裏長大,練就一副强健的體魄和超凡的武功,承襲了父親的勳爵後,又被封為直接護衛皇帝的“驍騎尉”,在明初平息各地殘餘反抗勢力的戰鬥中,他隨軍四處征討,作戰勇敢,立下卓著戰功,被提升為“武德將軍”,又昇授為“武節將軍”。

朱元璋稱帝後,為鞏固政權,設計相繼將許多功臣除死。張貴怕遭厄運,裝病請退,得知晋南地肥水美,便輾轉到紫金山之陽北步康村定居。張貴死後,皇家賜予其後裔屯田千頃(屯田即由地方軍隊開墾,用於解决軍隊糧草餉土地)。也就是說,北步康周圍幾個村莊農民所租種土地所交糧稅均供張氏家族享用。數年後,為了顯示家族的富有和當年將軍的威嚴,其後裔在村北選擇六畝大的風水寶地,建起一座集牌坊、門樓、銀庫、廟宇、多座四合大院、祖塋為一體的“將軍府”。

將軍府現存房屋

元未清初,富甲一方的“將軍府”為專供子弟深造,辦起私塾,從此文運昌盛。清光緒《絳縣志·選舉》及張氏族宗譜、碑記等史料載:自康熙年間始,其家族張宏昌、張文炳、張星燦、張熙純等13人考取進士、舉人,出任翰林院編修、同知、知縣、庫使、典獄官等職。

清咸豐年間,山東民不聊生,發生撚軍起義,在濟南開當鋪的將軍府子弟張星煥捐獻萬兩銀子,交給清軍購買糧草,一鼓作氣擊敗了撚軍。咸豐皇帝對其慷慨解囊之壯舉十分讚賞,下旨授封他為“武功將軍(從二品)”。將軍府為弘揚其殊榮,專門建造“聖旨樓”珍藏其聖旨,可惜“文革”中被視為“四舊”毀掉。

上世紀六十年代,縣城修建需要大量石材,便把“將軍府”中的石牌坊、石根基、院裡四周的條石、村外墓地裏的石牌坊、石碑、石桌全部拉走使用。現步康將軍府仍遺存數座房屋。

柳莊進士府

柳莊村依山傍水,氣象萬千。相傳遠古時期,堯帝元配薑嫄在此居住,培養其子“弃”(後稷)教民稼穡,譽滿天下,被後世尊稱為“聖母”。宋時,村人為紀念薑嫄,建廟祭之。

明清時期,本村望族張氏秉承耕讀傳家美德,重視對後代的教育,設書齋、私塾供後裔讀書,先後培養出政、諝、琮、禹、珍、環、璉、師孔、師曾、純白、赤心、鬥南、燠等110比特進士、舉人、秀才、貢士學位,榮任知州、知縣、守備、巡檢、縣丞、經歷等職官,其中環、鬥南、燠等,多人事蹟被《絳縣志》記載。

柳莊進士府閣樓

由於張氏家族自明天順年間至清乾隆年間的三百多年裏,數以百計的人在外為官,對世居地屢有擴建,逐漸形成擁有十多座四合院、關帝廟、舞臺、閣樓、牌坊、祠堂等占地幾十畝的建築群,被本村及周邊村莊的人們譽為“進士府”。府院內有座清康熙年間任浙江蘭溪知縣張燠及後裔居住的四合院,院內矗立著一幢三層高的閣樓,為柳莊村和進士府的標誌性建築。站立其上,四周美景盡收眼底。遺憾的是,幾年前被拆除。

令人欣慰的是,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柳莊村繼承張姓“進士府”優良傳統,重視發展文化教育,先後有數百位子弟考取大高職院校,學成在外參加工作,當上教師、醫生、企業經理、書法家、畫家、科學家、科級到廳級領導等,為國效力,被《山西日報》等多家媒體稱為“狀元村”。

近年來,該村“兩委”借助“進士府”聲名,先後興建起“陳賡紀念館”、“村史館”、農民公園、圖書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躋身山西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行列。

橫水探花府

近年,省裡多家媒體發表《人才輩出探花府》一文,引起世人關注。

“探花府”為絳縣橫水鎮橫北村喬氏家族的府邸,其先祖明代時由洪洞縣遷徙到絳縣橫水鎮,依託當地集市,以經商務農為業,經過數百年發展,到清代中葉繁衍成擁有5支、200多戶人家的大家族。其家族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取向,設立私塾,由本族內飽學之士任教,培養本族子女學習文化,使其百餘後裔學有所長,獲取學位,在外為官,其代表人物當數喬晋芳。

喬晋芳,字心農,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生,幼年隨經商的祖父喬天成、父親喬遆槐在山東濟南府完成啟蒙教育,12歲旋裡,經累年苦讀,於道光五年(1825)考中乙酉科優貢,直接被朝廷破格錄用為武英殿校錄。其間,因業績突出,受到朝廷加一級的獎勵,封贈為奉直大夫,委以戶部河南司行走職務;道光八年(1828),考中順天府戊子科舉人;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殿試高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欽點探花及第。因其是自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汾州孔天胤高中“榜眼”之後,在長達303年的時間裏,為山西省科舉最好的名次,而轟動三晋,被譽為“兩千里內無雙士,三百年來第一人”。

橫水探花府書院字匾

喬晋芳入仕後,先後任翰林院編修、刑部安徽司行走、軍機處京章、湖南副考官和湖南常德、長沙知府。每任一職,“卯入酉出,勤瘁無懈”,極具口碑。

咸豐二年(1852)七月,太平天國西王蕭朝貴率軍攻打長沙,時任長沙知府的喬晋芳率領軍民不畏強敵,堅守了82天,使長沙城免遭塗炭,咸豐皇帝特賞賜其頂戴花翎。

咸豐八年(1858),喬晋芳因病謝世,享年63歲,崇祀於聞喜縣文廟鄉賢祠。清光緒《山西通志》《聞喜縣志》、《絳縣志》均為其立傳。其世居地被世人尊稱為“探花府”。

“探花府”從乾隆至同治年間陸續擴建,由12座四合院、花園、書院、祠堂、荷花池等附屬建築組成,占地30餘畝。建國後,被絳縣橫水鎮政府佔用至今。現珍存垂花門樓、樓院、書院、閣樓等多座建築,為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經常有外地專家學者或遊客前往考察觀光。

槐泉大夫府

槐泉大夫府座落在絳縣南樊鎮槐泉村,是該村巨富望族王家的府院。

槐泉村位於九京山下,清淩河畔,因村莊周圍多有槐樹和泉水而得名,是一處“清河繞萬年羅帶,小華列千載錦屏”的富庶吉地。

村裡有戶王姓人家,世以忠厚為尚,代以耕讀傳家,在庭院建起一所學堂,請當地飽學之士任教,使本族子弟接受良好的教育。清乾隆年間,其後裔名相、谘、托、鋼、諼、登甲、耀甲等榮為監生;銓、欽、鋮等榮為武生,其中多人在外任職。

清道光年間,王鑒高中舉人,任河東鹽課司提舉。他瞭解到河東鹽池是塊“刮金板”,毅然决然地變賣了數百畝耕地,籌措到數千兩白銀,在河東鹽池買下幾十畝鹽池的經營權,設立起“王恒盛”鹽號。由於他懂管理、善經營,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鹽商,躋入河東鹽池“四大家”之列,同時把其子家賓培養成才,官至道銜。清光緒年間,王鑒以子家賓道銜被皇帝封贈為“通奉大夫”。查《清史》,通奉大夫為從二品,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其世居的庭院自然而然被稱為“大夫府”。

槐泉大夫府帳房院

清末民初,王家賓把鹽業交給繼子王楷執掌。精明強幹的王楷經營有方,1930年,年收入十多萬銀兩,比絳縣全縣稅賦收入還要高出一倍多。為擴大再生產,王楷攜鉅資在河南冶陽鎮購置耕地8000餘畝,開設錢莊、當鋪、京貨鋪、雜貨鋪、綢緞鋪、糕點鋪等各類店鋪20餘家;同時,連續多年對老家“大夫府”進行擴建。整個府院為長方形,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90米,占地上萬平方米,是個由多座四合院、觀景台、花果園、場院、戲臺、亭榭、窑洞式庫房等附屬設施組合而成的建築群。整體佈局完全按照傳統的平衡、協調、中庸、實用的理念設計,沿中軸線正中開有一條縱貫東西的巷道,府門朝東臨大道,西行直通縣城;南行可達河南;東行可達上黨;北行可達省城;可謂一出府門通天下。

1947年,絳縣解放,因槐泉“大夫府”院落房屋眾多,設施齊全,被絳縣民主政府佔用了一年多,成為全縣政治經濟中心。上世紀九十年代,槐泉大夫府中純石雕就的影壁被縣博物館珍藏。至今,槐泉大夫府仍存留多座院落房屋。

槐泉石雕照壁

作者簡介

劉玉棟,男,山西省絳縣退休幹部,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絳縣作家協會副主席,《絳山》雜誌主編。從事地方新聞寫作30餘年,發表各類新聞稿件1800餘篇,文學作品百餘篇,著有長篇小說《古絳春秋》《晋文公》《探花府》《河東大鹽商》等多部,兩次獲運城市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獎。

三隻眼傳媒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