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佃農到元帥,戰績不多卻人人稱頌,朱德憑什麼成為開國元帥之首

云南 62℃ 0
摘要:雖然一生都沒有“親自”領兵打仗,但正是他做好了內容整頓,軍隊才能次次化險為夷。朱德是憑什麼成為十大元帥之首的呢?明末清初的時候,朱德的祖上因為戰爭和疫病,由廣東遷往四川。作為佃農子弟,朱德本來不能負擔高額的學費。1912年8月,朱德搖身一變成為國民黨的黨員。

他作為開國領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事業奮鬥終生。雖然一生都沒有“親自”領兵打仗,但正是他做好了內容整頓,軍隊才能次次化險為夷。

朱德是憑什麼成為十大元帥之首的呢?他又在哪些戰役中樹立了總司令的威信呢?

本期就帶大家看看“戰績不多“的朱德為何名揚天下,新進來的觀眾朋友們多多點贊關注支持一下。

1886年12月1日,朱德誕生於四川儀隴縣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祖上是廣東省韶州府的客家人。明末清初的時候,朱德的祖上因為戰爭和疫病,由廣東遷往四川。朱德曾祖父那一輩兒,其實家裡還有6畝地。後來家裡添丁進口,這些田產難以維持生計,朱德一家只能租賃佃地主丁邱川家裡的土地,自此朱家淪為貧苦的佃農。

朱德的母親一共生育了13個兒女,但是家境不好,只養活了六男二女。朱德在姊妹兄弟中排行第四,也算是家裡的“長子”。年齡較長的朱德從小就很懂事。朱家人口數量很多,但是糧食卻不够吃。一家常年吃的都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其餘的猪、雞都要交給地主。朱德的兄弟姐妹們穿的衣服也是朱德母親縫製的,通常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傳給老三。即便是碰到過年,也不見得能做件新衣服。

家境越困難,朱德的媽媽就越勤勞。朱德常說:“母親忙到都沒功夫抱抱小孩子。”雖然母親很忙,但是年少的朱德卻跟著母親學到了很多東西。最珍貴的就是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在母親的影響下,朱德從來不喊苦喊累、在他眼裡,一個擁有強健體魄和勤勞雙手的人,一定可以面對任何困難。作為佃農子弟,朱德本來不能負擔高額的學費。但是朱德家世世代代都飽受沒有文化的折磨,鄉間豪紳欺壓,於是朱家决定節衣縮食,培養出來幾個讀書人“改變門戶”.

朱德6歲的時候,就被長輩送到了本家長輩開的私塾裏就讀。雖然他年齡最小,但卻特別愛學、好學,他一路從《三字經》、讀到《大學》、《中庸》、再到《孟子》。在本家私塾讀了一年之後,老師能教給他的東西也差不多了。無奈之下,朱德轉到了丁家私塾,但在這裡跟他一起學習的大都是些“紈絝子弟”,嬌生慣養、遊手好閒的。雖然他十分刻苦地讀書,但他也沒耽誤過家裡的農活。反而在母親的影響下,事事親歷親為。

朱德剛剛八九歲的時候,四川遇上了天灾。這對於他們這個佃農家庭來說,是不可避免的人禍。朱德一家租種地主的田地,年年要繳納租糧。但是地主可不管是不是遇到了灾年,本就剛好够吃的糧食如今交租都不够用。為了改善收成情况,朱德兄弟從私塾回家之後,就立刻上山割野菜。

1895年除夕夜,地主為了加租甚至跑到朱家威脅他們,如果不同意就要收回他們種的地,讓他們搬家。為了滿足貪得無厭的地主,朱家向親戚、朋友借了200多吊錢,卻被迫分開居住。原來的大房子他們已經住不起了。經歷這件事情之後,朱德開始反抗壓迫、追求光明,去尋找新的生活。

1896年,十歲的朱德來到新的私塾,跟隨席聘三先生在那裡陸陸續續讀了八年。席先生四十多歲,多次“入世”未遂,年輕時考了幾次秀才都沒考上,乾脆就不考了,但是席先生這個人是個很懂人情世故的人,思想上又很追求進步。跟著席先生的八年,他不僅學知識,還問國事,讀新書。

受了席老師的影響,朱德也十分痛恨惡勢力,想要通過“富國強兵”的辦法救國救民。跟著席先生,他幾乎讀遍了戊戌變法後出版的新書,比如地理和數學,以此來拓寬自己的眼界。但他也很掙扎,他不知道自己腦子裏那些稀奇古怪的知識到底有什麼用!他腦子裏既有古老的歷史,也有嶄新的民主思想。雖然他批判皇帝的獨裁統治,但他又痛恨侵略者的資本主義。

1905年,朱德19歲了。他開始不滿足書裡的世界,轉向追求更為寬廣的世界。剛好朱家也想讓他去科舉場上試試水,1905年2月,朱德帶著家裡凑出來的一吊錢,去了儀隴縣城參加科考縣試,朱德很爭氣,一把就成為全縣的前二十名,要知道縣裡可是有一千多個人參加科考。後來朱德又背負著家人的希望,去了府學參加考試,在這裡他接觸到了更廣泛的世界,也打開了自己的眼界。

他作為一個讀書人,終於明白了席老師為什麼總在針砭時弊。在封建的舊社會,朱德哪怕考中秀才,不買官位,也很難把仕途走順。但朱德運氣還算不錯,1905年9月,清政府就廢除了科舉考試,設立新式學堂,朱德把握時機進入順慶府新式學堂,在那裡繼續學習地理、歷史和英語。

1907年,朱德隻身去往成都,憑藉自身的實力考上了四川通省府設的體育學堂。在這裡朱德接觸到了一些怪人,他們宣導自由、平等、博愛。還剪掉了長長的辮子。受這些怪人老師的影響,朱德也脫下長袍、換上學生裝。

1908年,朱德决定學以致用,回到儀隴縣高等小學堂任教。這是他首次投身社會,也是他第一次看到了封建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在學年結束後,他毅然决然地辭去教師職務,去了雲南。

1909年11月,朱德參加了雲南講武堂,學習軍事知識。講武堂創辦不久,同盟會也建立了。朱德作為新式學子加入了同盟會,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偷著閱讀《民報》、《警世鐘》等革命思想,立志要:“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朱德被指定臨時接替所在連的隊官,率兵攻打總督衙門。因為在這次起義中作戰有功,所以他後來得到了連長的職務。雲南起義後,清朝政府計畫向革命力量反撲,朱德擔任雲南軍的排長,扛起了與清政府對抗的大旗。因為朱德定出:不准打罵老百姓;吃糧吃米要給錢的紀律;使得革命隊伍不管走到哪,羣衆都很歡迎他們。進入四川以後,雲南革命軍更是如履平地,一路從永善、穿過川南,走到了自流井。憑藉這些軍功,朱德升任連長。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四川統一。朱德因為在雲南辛亥革命和援川戰鬥中“指揮有方、戰功卓著”升至少校。

1912年8月,朱德搖身一變成為國民黨的黨員。

1914年,臨安府發生了兵變。朱德作為雲南陸軍第一師第三旅步兵第二團第一營的營長,也跟隨部隊來了滇南邊境。在那裡,他與雲南陸軍另一個師一起抗擊法帝國支持的武裝土匪,通過遊擊戰的管道屢屢立下奇功,升任團副和團長。其實這種遊擊戰並不是朱德獨創的,而是朱德和土匪作戰時學來的。朱德只是把他做了個改良,使之更適合雲南軍。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堅持要知己知彼,和當地群眾搞好關係。最開始的時候人少,朱德就讓軍隊堅持“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方針,阻擊土匪。

1913年-1916年,朱德通過大大小小的戰鬥,總結了一套實際作戰經驗。他將系統而嚴格的近代軍事教育與複雜的戰場形勢相結合,在討袁戰爭中立下卓越軍功。後來朱德又在護法戰爭、和川南率部剿匪中得到了百姓們的認可,川南百姓還為他頌詩,說他是除暴安良朱旅長,救民水火大救星!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朱德作為愛國將領,開始用新的角度思考中國的前途。當他看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時候,他覺得“老式的軍事鬥爭”已經無法拯救中國了,尤其是當他看到川軍內部出現混戰的時候,他發覺不能被這個政局所困,决心逃離那裡。

1922年,唐繼堯奉孫中山的命令與滇軍總司令顧品珍發起了進攻。唐繼堯打敗顧品珍後下令抓捕朱德,朱德喬裝成商人後才逃過一劫。這次逃亡促成他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之後川軍總司令楊森雖然極力挽留朱德為自己效力,但朱德决定拋弃高官厚祿,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1922年7月,朱德坐火車去了上海,在這裡他見到了陳獨秀,並請求他讓自己加入共產黨,但陳獨秀委婉地拒絕了他,說他還沒意識到工人的事業即是自己的事業。此後他機緣巧合結識了周恩來,在德國加入了共產黨之後遠赴阿根廷、莫斯科繼續深入學習軍事。

1926年5月18日,為了支持北伐戰爭,朱德從莫斯科返回中國,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川東萬縣爭取軍閥楊森的支持。但沒想到楊森一邊說著要加入中國革命軍,一邊又和北洋軍閥撕扯不清。他明確表示如果楊森繼續與國民革命軍對抗,終究是會失敗的。

所以北伐戰爭以後,八一戰爭以前,朱總司令在南昌創辦了教育團,提升學生的政治思想覺悟,教授阿兵哥直視社會問題、工人問題和農民問題,還努力提升這些學生的軍事能力。此後,這些學生被派到各縣的鐵路線上,當上了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的幹部,成為江西人民革命運動中突出的力量。

南昌起義之前,組織獲悉朱德在江西有便利的工作條件,就把他派回了南昌。跟他一起回到南昌的還有賀龍領導的20軍和葉挺領導的11軍。

在他的領導下,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北伐軍3萬多人,在南昌舉行了武裝起義。一時間槍炮聲、手榴彈聲密佈全城,起義部隊僅用4個小時,就拿下了南昌城。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為朱德“未雨綢繆”,在城內設定了警士、保安隊和消防隊,起義後城裡才能繼續保持良好的秩序。

1927年8月3日,起義部隊撤離南昌,朱德擔任先遣司令,帶兵順利撤出三河壩,轉移到贛南山區,在這裡整頓黨團組織,整編部隊,將大部隊改編為1個縱隊,組成6步兵連和1個迫擊炮連以及1個重機關槍連。這次“大浪淘沙”,使得軍隊的人數減少了、而質量卻提升了。此外朱德還整頓軍容軍紀,所有募款、物資都要歸公,軍隊更是要開展兩天一大課,每天一小課的頻率。保持戰鬥力,提出了“遊擊戰”中的問題和“人”字戰鬥隊形等新概念。

此後朱德領導了湘南起義,與毛主席成功會師井岡山。當時國內人民的革命熱情空前高漲,紅軍和地方武裝勢力不斷發展,1930年4月24日,中共中央下達决定,讓朱德擔任紅四軍、紅五軍和紅六軍的總指揮。中央認為毛主席和朱德可以借此機會,貫徹執行李立三“左傾”的錯誤主張。但朱德是從基層做起來的,他和毛主席都對整個方案持懷疑態度。

囙此他沒有盲目堅持中央的命令,而是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處理的方針。將一部分軍隊留守閩西和贛南蘇區,沒有一股腦地都强攻九江。事實證明這一政策確實使紅軍兵力大增。後來部隊在由湖南回江西的途中一直圍繞是去打長沙還是攻打南江、九昌爭執不下,朱德站出來冷靜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認為現在的兵力不足以拿下長沙,但是打吉安卻綽綽有餘。所以10月4日,紅一軍團來到吉安的時候,土豪一個也沒跑掉,贛南蘇區連成了一片。

1930年10月,蔣介石在中原大戰中取得勝利,立刻調集兵力,組織對紅軍和蘇區的“圍剿”。朱德與毛主席共同製定“反圍剿”作戰計畫。四次反圍剿計畫開打。朱德作為總指揮,製定了紅一、紅三軍團東渡贛江、“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朱德在戰前下令,凡是部下請求救援,必須派兵深入,沒有兵就派將。這一打法大大振奮了紅軍士氣,讓他們在戰場上感受到家的溫暖。在朱德的領導下,蘇區軍民一心,共殲滅國民黨軍1個師部和3個多旅共計1.5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2萬件,這為之後的反圍剿作戰奠定了一個好的基礎,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和擴大。

在此後的幾次圍剿中,朱德運用自己的軍事才能,屢次化險為夷。1931年7月,國民黨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再次打響。敵人把“步步為營”的戰術改成了“長驅直入”。又把圍剿軍隊分為進剿和駐剿兩個部分。當時紅軍部隊遭到敵人兩路夾擊,卻在不到二十裏寬的區域中進退自如。

朱德定出“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方針,向南實行千里大迂回。把敵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用迂回的管道拿下第三次反圍剿,成功剿滅敵52師全部以及第9師大部。第五次反圍剿時,朱德被架空了軍事指揮權,博古和李德當其大任,但這二人在軍事指揮上犯了大錯,導致紅軍被迫退出江西根據地,前去長征。

此後朱德堅定立場,支持毛主席四渡赤水、堅持北上,成功出任八路軍總司令,揮師開闢華北敵後戰場。一路走來,朱德求穩而不急於求功。

1942年,中國共產黨內部開始肅清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錯誤,這時大家才明白朱德的遠見卓識。只有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才能避免主觀主義誤導軍心。整風運動結束後,朱德擔任軍事高級幹部,帶領大家摸清方向。

他說,對的要服從,不對的要討論執行。在他的領導下,延安軍委機關工作細緻、實事求是,沒有坑害任何一個人。這些都足以論證,他是個多麼偉大的人。雖然他不曾親自下戰場,但他運籌帷幄的方針卻一次次救軍隊於水火之中,這個元帥他當之無愧!

朱德一路走來,風雨兼程。他從一個佃農到認真學習的積極分子,再到開國元帥,從來不曾居功自傲,而是踏踏實實做事,為新中國添磚加瓦。他從南昌起義部隊,走到毛主席身邊,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靠的只有捨身忘死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執著。我們應該向他致敬!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