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遼寧一老農寫信給葉劍英:我才是帶隊活捉蔣介石的人

辽宁 58℃ 0
摘要:1979年6月的一天,時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正在辦公,一封信被呈到他辦公桌上。寫信的人是遼寧一比特老農民,他已經85歲。信中詳細地交代了自己平生經歷,重點講述他才是帶隊活捉蔣介石的人,並詳細地講述了事情的經過,還列舉了許多證據。為何在權威媒體已經刊登捉蔣另有其人的文章後,一比特農民還敢聲稱自己帶隊活捉蔣介石?孫銘九營先後抓獲了已經受傷的侍從室主任錢大鈞,老蔣的族侄蔣孝鎮。

1979年6月的一天,時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正在辦公,一封信被呈到他辦公桌上。雖然這封信寫了厚厚的幾十頁紙,百忙之中的葉帥剛看了開頭就被深深吸引。

寫信的人是遼寧一比特老農民,他已經85歲。信中詳細地交代了自己平生經歷,重點講述他才是帶隊活捉蔣介石的人,並詳細地講述了事情的經過,還列舉了許多證據。信的結尾寫道:

總之,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和《文匯報》上已登載了孫銘九的兩篇有關捉蔣文章的今天,不會有敢於冒充捉蔣先行官,而甘願受法律制裁的蠢人。

葉帥一字不漏地看完了整封信,並在信後批示“請遼寧省委速辦”。

為何在權威媒體已經刊登捉蔣另有其人的文章後,一比特農民還敢聲稱自己帶隊活捉蔣介石?他有著怎樣的經歷,信件為何能輕易地得到葉帥的批示?

王玉瓚是遼寧黑山縣人,1914年加入東北軍,從文書開始做起,一直升至中校兵站員,由於表現突出於1929年被選派到東北講武堂第9期學習。那時張學良兼任講武堂校長,經常去講課,他參照日本軍校,營員畢業成績前10的可以獎勵一把指揮刀。

第9期共有營員將近2000人,畢業時,後來的開國中將萬毅成績名列第一,而王玉瓚考到第10名。張學良不僅對成績優异者進行了獎勵,還把他們調到自己身邊工作,以考察他們的工作能力。

1933年,日軍挑起熱河事變,東北軍湯玉麟部不戰而退出承德,抱病中張學良雖親往前線督戰,仍無法封锁部隊潰敗。國內輿論排山倒海般地譴責國民政府。老蔣找到張學良商量說:

現在全國輿論攻擊我們兩人。你我同舟共濟,若不先下去一人,以息全國憤怒,難免同遭滅頂。

於是張學良被迫下野,出國考察。(8個月後因對紅軍“圍剿”失利加上第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老蔣才將張學良召回,企圖借助他的東北軍用於內戰。)

長城抗戰失敗後,當局不得不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和《何梅協定》。其中一條便是“撤退駐河北的國民黨中央軍和東北軍”。此後,宋哲元出任平津衛戍司令。

宋哲元原是馮玉祥部下,中原大戰後被張學良收編。當時華北是中國的富饒地區,駐防的宋哲元部得到迅速發展。1935年底,冀察政委委員會成立,宋出任委員長,事實上成了獨立的地方勢力。

王玉瓚原本擔任平津衛戍司令部上校參事,張學良出國期間被調到司令部擔衛隊營營長。王玉瓚營有3個步兵連、1個特種連和1個騎兵連,共1200多人,實力頗强。羽翼漸豐的宋哲元,企圖吞併東北軍在華北的部隊。

一天,宋哲元部下師長邀請王玉瓚等幾個東北軍軍官吃飯。酒過三巡之後,該師長對王玉瓚說:“老弟,咱們再幹一杯。你看我們這有酒有錢,你不如就留在這跟我們幹,我們是不會虧待你的。”

國破家亡,大多數東北軍中下級官兵都希望張學良能够帶領他們打回東北去。王玉瓚並沒有見異思遷,忘恩負義。酒席上的一番話反倒給了他警覺,他决定把部隊帶到西安找張學良。

當時王玉瓚營駐北平西四牌樓東南,當天晚上淩晨2點多,他安排部隊把守城門用的電話線剪斷,同時將十幾個憲兵控制在屋內。隨後率部出城,當晚趕到良鄉車站,登上事先準備好的列車開往西安。

王玉瓚受到張學良的表揚,所部被調到“西北剿總”衛隊第一營,擔負總部守衛任務。原先擔負總部守衛任務的手槍營改稱為衛隊第二營,擔任張學良公館守衛任務。

東北軍進入西北與紅軍作戰,不到半年時間卻遭遇三次慘敗,2個師長陣亡,3個師被打殘,張學良非常痛心。此後大批東北愛國人士及中共地下黨員陸續來到張身邊,勸說他聯共抗日,張的思想發生了重大轉變。

為防止張學良向紅軍靠攏,聽到風聲的老蔣親自到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剿共”。張學良指派王玉瓚的衛隊一營擔任老蔣駐地華清池的警戒任務。

當時正值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一周年,西安一萬多名學生舉行遊行示威。遊行隊伍衝破了特務和憲兵的阻攔,决定去華清池向老蔣請願,要其停止內戰,出兵抗日。

老蔣聞訊後大怒,讓侍從室主任錢大鈞打電話給張學良,要其制止學生鬧事,並表示對於不聽從的學生,開槍打死無論。提及此事,晚年接受媒體採訪的張學良仍然憤憤不平地說:“這一句話就把我惹毛了,槍口怎麼能對向學生呢?”

王玉瓚見事不妙,立即趕到學生遊行隊伍,找到北平學聯代表宋黎(後任遼寧省政協主席),把蔣介石的命令告訴了他。並表示:“對愛國學生,我絕對不會開槍,但你們開到華清池時,恐怕蔣的侍衛會開槍。”

話未說完,張學良也趕到,他站在一個土坡上向學生們講話,表示會將他們的請求轉達老蔣,“一星期內將用事實答覆大家!”學生隊伍才離去。事實上,三天之後張學良、楊虎城便發動“兵諫”。

對於“兵諫”一事,張、楊事先作了周密策劃。12月11日上午,張學良通知白鳳翔、劉桂五、劉多荃等人開會進行部署。

决定由105師師長劉多荃為現場總指揮,由129師師長周福成指揮105師第一旅警戒週邊,防止老蔣的侍衛隊突圍。派專機從平凉接來105師第2旅旅長唐君堯擔任華清池內線指揮。由孫銘九帶領衛隊二營直搗老蔣住處——五間廳。

當時王玉瓚帶領的衛隊一營守衛通往臨潼的公路及華清池大門,再往裏就是老蔣的侍衛隊和憲兵。也就是說,任何人想要進華清池必須先通過王玉瓚營。

11日下午,張學良把在華清池的王玉瓚叫到西安。張原本打算把捉蔣的任務告訴他,但楊虎城認為可能有洩密的風險,既然人已經來了可以臨時通知。由於孫銘九與張學良的關係更親密,故其參與了整個部署會議。

11日傍晚,張學良才把捉蔣的任務部署給王玉瓚,他對王說:“命令你把蔣委員長請進城來。”王一時摸不著頭腦,張才從華清池離開沒多久,為何又叫我去請?

張學良接著說:“要抓活的,不許打他。”這時王玉瓚才明白張要進行“兵諫”,堅定地回答道:“保證完成任務。”老蔣在華清池內的衛隊有二三十人,另有憲兵六七十人,王玉瓚决定以步兵、騎兵各一連約三百人執行任務,扣蔣綽綽有餘。

張學良聽了非常滿意,交待說:“你是華清池的護衛,你先動手,注意與孫銘九互相協助。”為避免走漏消息,當晚王玉瓚沒有回家,躺在辦公室卻怎麼也睡不著。

12日淩晨2時左右,他乘機車赴部隊,部署扣蔣任務。華清池西側禹王廟內住著的憲兵大多還在睡夢中就被繳械。約淩晨四時,王玉瓚營的阿兵哥已經來到老蔣侍衛守衛的二道門。王玉瓚看到一個步哨來回走動,拔出手槍朝他連開三槍,把步哨放倒。

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第一槍打響。隨後老蔣的侍衛開始還擊,槍彈如雨。這時孫銘九帶領的衛隊二營五六十人也趕來加入戰鬥。老蔣的侍衛雖然抵抗激烈,但終究敵不過人多。

王玉瓚等人很快就沖到五間廳,但發現老蔣住的三號廳門半開著,進去一看卻發現屋內無人,被子掀著,檢查床底也沒人。老蔣的衣帽、假牙、黑色斗篷大衣都還在,一摸被子還有餘溫。估計剛逃出不久,官兵們急忙四處尋找。

現場指揮不斷把情況報告給在西安城內焦急等待的張學良,張聽到老蔣不見的消息更加著急,生氣地說:“要找不到蔣委員長,只能把你們當作叛兵報上去。”

王玉瓚心裡猶如一團亂麻,正好此時有阿兵哥報告,後牆發現一隻鞋子。王玉瓚推測老蔣是爬上了五間廳背後的驪山,急忙下令搜山。於是王玉瓚營從左側,孫銘九營從右側開始搜查驪山。

孫銘九營先後抓獲了已經受傷的侍從室主任錢大鈞,老蔣的族侄蔣孝鎮。這時,天已漸亮,只見驪山上下都是搜山的阿兵哥。驚恐的老蔣躲在半山腰一塊大石頭後的夾縫中,不時探出頭來察看情况,剛好被王玉瓚營的排長劉允政發現。

劉允政大喊:“委員長在這裡!”王玉瓚循聲跑去,正好在附近的孫銘九搶先一步趕到。於是由他與老蔣交談了一番,隨後兩營官兵把老蔣架下山去。

孫銘九營是坐汽車到華清池的,且他擔任張公館的警衛,押送老蔣到西安的任務自然就交給了他。完成扣蔣任務的王玉瓚松了一口氣,命令各部迅速返回原來崗位,他自己也高興地開著機車回到西安。

事後,張學良對其進行了獎賞,把他提升為十五旅四十三團團長。另以孫銘九的衛隊二營組成衛隊團,由孫銘九擔任團長。

西安事變發生後,英國記者貝特蘭在美國記者斯諾介紹下赴西安採訪,成為唯一一個抵達西安的外國記者。由於孫銘九長期在張學良身邊工作且深受信任,記者到達的當晚便由他接受採訪。採訪中,孫銘九大談自己帶隊活捉老蔣的經過,而隻字不提其他人。

此後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又參攷了貝特蘭的採訪筆錄,把孫銘九描述成帶隊活捉老蔣的人。1937年,老蔣發表關於西安事變的回憶錄《西安半月記》,該文其實是由陳佈雷操刀,陳未經歷過事變,寫作時估計參攷了外國記者的採訪,同樣把孫銘九描述為捉蔣主要人物。

此後,孫銘九成為名副其實的捉蔣功臣。

西安事變結束時,張學良執意要送蔣回南京,此後被扣留。而王玉瓚與孫銘九兩人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孫銘九是東北軍少壯派覈心之一,就如何營救張學良與元老派的矛盾激化,孫訓示手下連長刺殺了東北軍覈心人物王以哲。

東北軍群龍無首,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瓦解。孫銘九害怕遭到元老派報復離開了東北軍,由於無處可去便躲進了上海日租界,後來又投靠了汪偽當了漢奸。抗戰勝利後被國民黨收編,赴東北打內戰時被俘。因有捉蔣功勞,受到革命军優待。

而王玉瓚所部被整編進第67軍,於淞滬會戰末期參加了松江保衛戰。當時日軍已經從杭州灣登入,67軍接令死守三天,掩護主力撤退。激戰三日,67軍軍長吳克仁陣亡,旅、團級幹部也傷亡較大,王玉贊被提升為副旅長。

1938年,因為害怕受到老蔣清算,王玉瓚辭去軍職到陝西勉縣隱居。但戎馬生涯多年,沒有別的謀生手段,生活過得非常艱難。1940年,王玉瓚投奔軍中舊友到貴陽軍醫衛生人員訓練所出任教官。

抗戰勝利後,王玉瓚出任第二十三臨時教養院院長,在此期間他曾向中共領導的桂黔邊區遊擊隊提供過槍支、彈藥、藥品等急需物資。1949年底,他帶領教養院千餘官兵隨盧漢在雲南起義。

此時,王玉瓚已經離家20餘年,他歸心似箭,要求返回原籍。回到東北後的王玉瓚受到不公正對待,被下放到偏僻農村15年。那段日子漫長而又艱辛,王玉瓚沒有過多地抱怨,而是老實地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審查”。

1961年,西安事變25周年紀念會時,經周總理準予,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專門負責徵集和編纂相關史料。

雖然經過多次動員,但孫銘九等人害怕殺害王以哲的罪行遭到清算,不敢如實交代“二二事變”。甚至結成同盟,對涉及自己罪責的部分輕描淡寫,而刻意强化自己在事變中的功勞。使該項工作遲遲無法完成。

1979年,孫銘九陸續在《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權威媒體上發表了關於自己在西安事變中捉蔣的文章,對其他參與人隻字不提。同年,西安事變當事人之一的葉劍英到西安視察,並寫下了一首七絕:

西安捉蔣翻危局,內戰吟成抗日詩。樓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風雨立多時。

王玉瓚也在報紙上看到了這些消息,他感慨萬千:西安事變過去40多年了,而捉蔣的真相卻仍不被世人所知,這樣的歷史傳承下去,必然誤導後人。

已經85歲的王玉瓚决定要給歷史一個交代,他開始一封一封地寫信,一級一級地向上反映。在當年東北軍將領的幫助下,他的信最終被送到葉劍英辦公桌上。

按照葉帥的批示,遼寧組成調查組走訪了許多當年東北軍將領和西安事變親歷人,調查結果證明王玉瓚提供的資料沒有一句假話。此後遼寧省委發出《關於王玉瓚政治曆史問題的結論》的檔案,其中有“愛國”“正義”“有功”等詞語,王玉瓚看到《結論》後淚流不止。

為了弄清捉蔣真相,1981年底,全國政協文史辦召開了“關於華清池捉蔣及‘二二’事件座談會”。王玉瓚、孫銘九以及東北軍中許多相關人員都出席了會議,王、孫兩人當場辯論,根據兩人提供的資料及諸多當事人的回憶,參會人員公認:

當年守衛華清池的是王玉瓚的衛隊一營,也是他打響了西安事變的第一槍。王玉瓚率先進入老蔣的臥室。搜山時,也是王的部下首先發現老蔣。但孫銘九比王玉瓚先一步趕到老蔣跟前,並最終押送其赴西安。

歷史有時可能會被謊言掩蓋,但終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王玉瓚老人後來擔任過遼寧省政協委員、常委等職務。於1984年2月17日病逝,終年88歲。

喜歡本文的朋友,麻煩點擊下方小火箭為我助力,感謝大家支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