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有怎樣的野心,將他四子的名字連起來,才明白他謀反是必然

山西 56℃ 0
摘要:宋朝大文豪蘇轍說過這樣一句話:“唐高祖起太原,其謀發於太宗,諸子不與也”,言外之意很明顯:李淵能建立唐朝,靠的是他的李世民,若沒有李世民,他斷然做不了開國皇帝。所有功勞全部歸功於自己的子孫後代,大唐的建立和盛世,和李淵沒有半毛錢關係。從政治遠見的角度出發,李淵必然要强於李世民。至於李淵有多大的野心,四個兒子的名字早已說明一切。將他們全部連起來,才明白李淵的謀反會屬必然。

宋朝大文豪蘇轍說過這樣一句話:“唐高祖起太原,其謀發於太宗,諸子不與也”,言外之意很明顯:李淵能建立唐朝,靠的是他的李世民,若沒有李世民,他斷然做不了開國皇帝。

在大多數人眼裡,李淵的能力並不是那樣突出,甚至還被貼上了生性糊塗、好色無能等負面標籤。所有功勞全部歸功於自己的子孫後代,大唐的建立和盛世,和李淵沒有半毛錢關係。

當然也有史學家們曾提出過質疑:唐高祖是歷史上最被低估的那一位皇帝,李淵之所以評估不是很高,是因為兒子的成績過於耀眼。從政治遠見的角度出發,李淵必然要强於李世民。

諸位不妨換個角度去想,李淵在位時間短不說,前面是施以暴政的隋煬帝,後面又是仁義愛民的李世民。轉折如此之大,直接就導致了李淵毫無“存在感”,該說不該說的,這得多冤?

拋開史書上的文字不言,筆者從細節的角度出發好好同諸位做個探討。至於李淵有多大的野心,四個兒子的名字早已說明一切。將他們全部連起來,才明白李淵的謀反會屬必然。

李淵稱帝

西元604年,隋文帝駕崩,隋煬帝即位營建東都,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大業盛世”。因為修建大運河等工程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各地起義軍紛紛崛起,李淵正是其中一者。

整個過程和最終結果筆者不作過多贅述,這裡我們只說細節。首先是諸位好奇的太原起兵,其實李淵很早就開始籌畫,而非李世民所逼迫其起兵,《大唐創業起居注》中就有所體現。

“煬帝十三年,敕帝為太原留守,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李淵還在太原鎮守的時候,就已經做到了從太原起兵的打算。從這個時候開始,李淵就一直在密謀著這件事情。

其次就是大興城一戰,很多人將其歸功於李淵的兒子。諸位有沒有想過這場戰爭勝利的前提是什麼?各種政策促使民心所向。如果沒有李淵的外交攻勢,軍隊又何來奪取大興一說?

說到底,李淵能够成為開國皇帝,絕對不是空口而來的榮譽。一個大一統王朝的建立,需要一個特別出色的君主,李淵恰恰能勝任所有方面,從側面去看,這早已證明李淵能力不凡。

先建成,後世民

李淵的第一個兒子叫李建成,“建成”字面意思理解很簡單,建功立業成就四方。或許從第一個兒子出生的時候,李淵就定下了這樣的志向。奈何個人能力不足,只能繼續韜光養晦。

西元586年,李淵正在宮外和友人們喝酒,隋煬帝在沒有打任何招呼的前提下,來到了李淵家中。看到李淵不在,隋煬帝隨即進行了質問,將軍表示:“長官病了正在休養”。

隋煬帝直接回答:“是病得要死了嗎?”後者得知這個消息後,日益恐懼,從此埋下了建功立業的想法。當年第一個兒子出生的時候,李淵就為其取名李建成,這也透露出個人野心。

李淵能够建立大唐,李建成絕對功不可沒。各種策略方針的製定,絲毫不亞於自己的父親。特別在皇帝繼承人上,李淵首先考慮的也是李建成,只不過後者在玄武門事變中被殺害;

一個朝代建成後,需要的就是濟世安民,這也正是隋朝帶給李淵的啟示。隋煬帝在位期間,濫用民力,修建各種豪華宮殿,窮奢極欲,最終引起了農民起義,導致天下大亂。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李淵作為這一時期的親歷者,將得來的啟示藏於個人心底。大唐王朝建立後,李淵製定《武德律》,實行寬簡刑罰,朝廷上更是虛心納諫,採取利於百姓的仁政。

李世民在即位後,採取了同父親一樣的仁政,從未忘記過初心。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創造了史無前例的“貞觀之治”。

在對外開拓疆土方面,李世民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與其他附屬國和民族之間相處融洽,所有的政策都是以“寬仁”為基礎,為接下來的盛唐創造了必要條件。

有玄霸,保元吉

李玄霸出生於西元599年,當時的李淵剛剛被調任至山西,沒過多久被晋昇為地方最高軍師長官,他在這裡密謀著反叛,想要成為天下霸主。在這個階段,李淵最缺的其實就是野心。

據相關野史記載,李淵當時還是有著較大的把握,一方面因為個人有兵權,另一方面得到了相關志士們的支持。所有計畫只差付諸行動,李淵仍在力求著萬無一失。

李淵第四個兒子名叫李元吉,封建時代缺乏相關科學依據,風水學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們的生活。為了維持個人生計都要祈求這般祝願,更別說想要一統天下的李淵。

有了這樣的祝福,李淵的登基之路十分順利。趁隋末動亂之時起兵於晉陽,南下攻取長安,擁立隋煬帝之孫楊侑為帝。得知隋煬帝被殺害後,自己逼迫楊侑禪位於己,大唐由此建立。

在唐朝建立後,李元吉支持太子李建成,因為在他眼裡,嫡長子繼承制的傳統是不能被改變的。在交接後宮勢力時,暗中刺殺李世民,不料玄武門之變中遭到了射殺。

寫在最後

在溯古君看來,作為帝王一定要有野心,任何當朝者都不例外。縱觀整個歷史的發展,有野心的人才不安於現狀,才敢勇於打破現有的束縛,掙破現實的囚牢,李淵正是其中一者。

對於李淵的好壞,筆者不做過多的評估。諸位只需要明白:所有的事情都在於人為,只要自己想做、肯做,就一定有成功的希望,為何不嘗試付出行動呢?

我是溯古君,感謝您的閱讀。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