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洱海畔,高山杜鵑與野棠梨恣意生長。花海之下,藝術家和村民一道將夏日美景描繪得豔麗多彩;文化產業園中,看著一批批新鮮出爐的梨膏,大理“金花”笑得愈加燦爛。文化,讓大理之美有了靈魂,動人心魄。
近年來,大理白族自治州依託自然與人文資源優勢,强化改革創新,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打造“藝術家第二居所”,推動傳統技藝與現代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多元參與、文旅融合助推、園區村落示範帶動的文化產業高品質發展新路。
因地制宜打造藝術家第二居所
雙廊鎮夥山村“白族農民畫社咖啡館”中,89歲的王秉秀和48歲的李豔麗正用自研礦物繪製著客人定制的“梨花雞鳴圖”。年齡相差頗大的兩人在思維碰撞間有了新創意,讓咖啡館負責人林向陽很是歡喜:“定居雙廊的上海藝術家沈見華帶領白族居民成立畫社,將一群曾靠低保生活的老奶奶帶動為一幅畫作價值萬元的民族畫家。導演張揚、建築師八旬等藝術家又為夥山村帶來新能量,讓大夥都成了‘村民藝術家’,山村走上了一條藝術振興之路。”
同樣位於雙廊鎮洱海畔的長育村、大建旁村,已共同打造成為藝術小鎮。楊麗萍、趙青等藝術家厚植舞蹈、建築、電影、白族彩繪等文化藝術,帶動了雙廊藝術品牌崛起。從湖畔到山區,雙廊鎮立足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優勢,通過邀請藝術名家擔任名譽“村長”參與鄉村治理,協助搭建美術館、外出辦展等管道,讓藝術家與村民形成元素交流、靈感互動的良性循環,形成了文旅融合全域發展模式。
藝術家的集聚,讓文化煥發新的光彩。近年來,大理州高度重視打造“藝術家第二居所”,高密度出臺了《大理州引進高層次人才激勵辦法(試行)》、蒼洱人才“霞光計畫”等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同時高規格佈局文產發展,策劃了“漫步蒼洱”世界級康旅品牌等眾多能走向世界的高水准艺文與賽事活動。近5年累計爭取到中央和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用於扶持大理楊麗萍大劇院等81個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建設;累計撬動社會資本近30億元,為吸引藝術人才選擇大理提供了全方位支撐。
結合部分村鎮特點,嘗試多元合作,一批“藝術家第二居所”示範點逐漸成形。在位於大理大學與大理古城間的中和村,通過高校牽頭、政府扶持、村民參與,引入音樂人陳越、清華美院教授周建朋等藝術人才指導村落建設,綜合閒置院落向藝術家開放,僅一年的時間便吸引繪畫、陶瓷、裝裱等10餘種不同類別藝術家近百人入駐,舉辦多國藝術家參與的“中西藝術名家作品邀請展”,讓曾經的“失地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藝術村”。
以自然資源吸引人,以政策優勢留住人。大理州吸引了國內外各類藝術家近2萬人旅居興業,探索出“不求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合作機制,引導本地居民與外來藝術家合作,共同將大理打造為藝術家的心靈故鄉。
守正創新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走進鶴慶縣新華銀器小鎮,小錘敲擊聲、直播帶貨聲不絕於耳。隨著智慧景區、特色小鎮建設,藝術院校學生、返鄉創業者、直播團隊等聚集於此,為傳統銀器的鍛制技藝和銷售模式注入新的創意。今年初,新華銀匠村文化產業園區入選第一批省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聚集區,夜間直播成為新華村傳播銀器文化、帶動經濟發展的一道人文景觀。
“中國民間工藝之鄉”如何推進傳統工藝與現代創意深度融合,這是新華村面臨的大課題。2017年起,新華村聚力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打造銀器手工藝集中研發和設計中心、銀器手工藝文化研學和教育培育中心、銀器直播基地等差异化發展平臺,用“銀器+其他產業”的形式陞級現有產業,形成銀、旅、鎮三位一體的產業耦合鏈條。現時,從事製作與銷售鶴慶銀器的人員達2.4萬,年產值約31億元,形成了銀器工藝研發、設計、商務會展、文旅深度相融合的新業態。
“中國紮染之鄉”喜洲鎮周城村,傳統白族紮染也正在走向國際、融入現代生活。在大理藍續綠色文化發展中心,鶴慶紅土、石榴皮、茜草等50多種天然染料極大豐富了紮染的色彩譜系,從商業文創、室內定制整裝到標準化色卡編制都為紮染接軌現代產業搭建了通道,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近年來,大理州以重點專案和園區建設為抓手,破解傳統技藝小、散、弱的困局,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在產業培植、項目實施、園區建設、活動平臺打造上著力,創建了以劍川木雕、鶴慶銀器、鄧川石雕為載體的省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成壘翠園、楊麗萍大劇院、大理石空國石博物館、數位三月街等一批彰顯大理文化魅力的項目。
2020年,全州共有文化產業法人單位3004家,文化產業增加值29.99億元,GDP比重由2013年的1.46%增長到2020年的2.02%,增長38.35%。隨著紮染、銀銅器、木雕等優勢特色產業走向差异化、品牌化、高端化、規模化、數位化的高品質發展之路,“傳統技藝+創意創新”的大理文化產業鏈條逐步形成。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