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勠力同心踏歌行峽谷深處繪華章

云南 60℃ 0
摘要:獨龍族文面女李文仕自編的獨龍語“感恩歌”,唱出了怒江各族兒女的共同心聲。感恩奮進譜寫發展新篇初秋,怒江峽谷熱潮湧動。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是全國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怒江各族人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發揚“怒江缺條件,但不缺精神,不缺鬥志”的精氣神,齊心協力決戰深度貧困,實現了從區域性深度貧困到區域性整體脫貧的“千年跨越”,在人類减貧史上留下了具有典型意義的“怒江案例”。

今天的怒江,一路向好。全州GDP總量年均增長9.4%,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6%,財政收支年均增長7.7%和9.8%,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省前列。

(供報紙_“非凡十年·雲南這十年”)怒江(15109862)-20220901084511.jpg

怒江新城

2012年至2021年

26.9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

24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4個縣(市)全部脫貧摘帽

人工造林172.06萬畝

封山育林35.75萬畝

退耕還林53.43萬畝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從14217元提升到29639元

全州脫貧戶人均純收入達到13090元

全州公路總里程達6658公里

建成145座跨江大橋

“極貧之地”一步跨千年

上午送村民到集市賣貨,中午到周邊村寨收購蜂蜜、野生菌,在瀘水市古登鄉念坪村做鄉村客運、農特產品生意的永華葉,生活忙碌而充實。

“念坪”是傈僳語,意為“鳥飛過的埡口”。念坪村四面都是懸崖,十年前,進村需步行7個多小時。“山上沒有一塊平地,有些人家養雞還得用繩子拴著雞脚,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掉落懸崖。”永華葉說,從前不通公路,下山背一袋米,來回得走10多個小時。現在,村裡通了硬化路,大部分村民搬遷到集鎮,過上了新生活。留下來的,也在種植草果、核桃或中藥材,收入可觀。

怒江州98%以上都是高山峽谷,貧困與山區猶如“孿生姐妹”相伴而行,曾經怒江的貧困發生率高達56%。沖出貧困陰霾,實現脫貧致富,是怒江各族人民最迫切的願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怒江州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發展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域,以超常規力度攻克貧困堡壘,奏響大峽谷奮進跨越發展之歌。

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綠色產業培育、安全飲水工程、勞動力轉移就業、種植業結構調整、人居環境提升……一系列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的精准扶貧舉措,讓怒江實現了歷史飛躍;10萬餘名貧困羣衆搬離大山,結束“雲上的日子”,進城入鎮集中安置,重建幸福家園,生活水準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族人民思想大解放,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大改變,內生動力不斷被激發。多山缺地、有物缺錢的狀況得到徹底改變。種地像攀岩,過江靠溜索,花錢靠救濟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昔日簡陋的籬笆房被設施齊全的安居房、幸福公寓取代;一座座村容整潔、產業繁榮的新村拔地而起;草果、重樓、羊肚菌等特色產業遍地開花。

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幸福長。曾經千山阻隔的獨龍村,在精准扶貧春風中如浴陽光晨露,欣欣向榮。

2020年底,怒江州26.96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24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個縣(市)全部脫貧摘帽,傈僳族、獨龍族、怒族和普米族整族脫貧,千百年來壓在怒江人民頭上的貧困大山被徹底搬走,實現了從區域性深度貧困到區域性整體脫貧的“千年跨越”。

“雪山升起了紅太陽,獨龍峽谷換新顏,黨的政策真正好,幸福不忘共產黨。”獨龍族文面女李文仕自編的獨龍語“感恩歌”,唱出了怒江各族兒女的共同心聲。

(供報紙_“非凡十年·雲南這十年”)怒江(15109866)-20220901084537.jpg

新居新業新生活

峽谷唱響幸福歡歌

其達村是貢山縣普拉底鄉的一個普通村子。曾經,這裡的村民出行靠溜索,產業靠包穀,日子過得十分艱苦。如今,其達村陡峭的山林裏,1.4萬畝草果綠了山地,富了百姓。

“草果帶給我們好日子。”其達村草果種植大戶餘偉清說,重重大山曾是貧困的代名詞,在富民政策指引下,成為了村民共同致富的聚寶盆。

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瀾滄江幹熱河谷地帶,昔日靠包穀、洋芋生活的白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羣衆,以“公司+基地+農戶+產業”的模式,發展芒果、花椒、漆樹和中藥材種植,荒山荒坡逐年增綠,羣衆增收門路日益廣闊。

114萬畝草果、200多萬畝核桃、30萬畝漆樹、15萬畝花椒、6萬多箱中華蜂……這些深藏在峽谷密林中的“寶藏”,正改變著怒江多山缺地、有物缺錢的狀況,賦予峽谷各族群眾衣食無憂的生活。

傍晚,遠眺瀘水市維拉壩珠海社區,白黃相間的樓房錯落有致。臨江微菜園裡,搬遷居民們揮鋤耕耘,播種著新希望;民族文化廣場上,大家載歌載舞唱響新生活。“年輕人在扶貧車間務工,去上海、珠海學技能;老人帶孩子、種蔬菜,過上了有盼頭的幸福生活。”81歲的傈僳族老黨員顧三才高興地說,社區有勞務派遣公司和2個扶貧車間,周邊建了火龍果、芒果種植基地,還有微菜園,年輕人能就近就業,老年人還有事做,日子越過越舒心。

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讓怒江州10萬餘貧困羣衆告別千脚落地屋,進城入鎮,在扶貧車間和沿海企業打工奮鬥,“代際貧困”逐漸消逝在都市的喧囂中。

“共產黨阿克幾,阿呀阿克幾。邊疆人民好幸福,好呀好幸福。”社區開展文藝表演時,顧三才這首傈僳語“感恩歌”是壓軸節目,唱出了峽谷人民感恩奮進、幸福前行的心聲。

感恩奮進譜寫發展新篇

初秋,怒江峽谷熱潮湧動。蘭(坪)雲(龍)高速公路建設如火如荼,瀘水市綠色香料產業園區車來車往,福貢縣老姆登景區遊客熙攘,獨龍江莽莽群山草果芬芳,處處是忙碌的身影和疾行的脚步。

新時代、新征程、新任務,怒江州再次吹響鄉村振興的號角,敲響了跨越發展的鑼鼓。各級幹部牢固樹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識,背起行囊再出發,到項目工地、產業基地,到搬遷社區和高山村寨,聚焦基層黨建、强邊固防和富民產業建設,一棒接著一棒跑、一任接著一任幹,用實際行動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情牽掛、殷殷囑託落實到峽谷大地上。

幹部帶頭幹,羣衆跟著幹。共同富裕的路上,怒江幹部群眾熱情高漲,掀起一波波生產發展、項目建設高潮。

瀘水市200多名專業科技人員駐村入組,在田疇地角指導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林草局幹部蹲守瀾滄江幹熱河谷地帶,領著羣衆發展花椒、芒果等產業;福貢縣文旅局和上海市援滇幹部舉辦“首届怒江峽谷文化周”,線上線下宣傳推廣文化旅遊資源,探索“文旅興產業、產業促振興”農旅融合新路子;獨龍江鄉黨政軍警民用雙腳走出了流動的邊境防疫屏障;搬遷社區裏,32支駐點工作隊和15支就業小分隊忙著辦培訓班,送技能,怒江大地合奏出一曲曲新時代團結一心、勇毅前行創新績的動人新歌。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怒江大峽谷翻開發展新篇章,各族兒女信心滿懷、同心攜手,向著更加美好的明天奮進。

亮點

獨龍江處處盛開幸福花

清掃道路,給庭院花草澆水,整理內務,拍照發到村裡“每日一曬”微信群,再去草果地幹活,這是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巴坡村獨龍族羣衆的日常生產生活狀態。“環境要保護好,村寨要建設好,生產要搞好,日子要美好。”巴坡村村民王世榮總結了獨龍族羣衆當下生產生活的“四個好”。

“學織布,不但要能吃苦,還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創新,特別是色彩方面,按照背包、圍巾、馬褂等式樣搭配色彩。”傍晚,迪政當村文面女李文仕一邊織布,一邊向村裡的獨龍族婦女傳授心得。李文仕雖已過古稀之年,每天依舊勞作。晴天下地幹活,雨天帶著獨龍族年輕婦女學習紡織。“我相信,獨龍江旅遊業以後會越來越好,我們的傳統紡織品會讓婦女們多一份收入。”李文仕說。

(供報紙_“非凡十年·雲南這十年”)怒江(15109884)-20220901084527.jpg

李文仕在編織獨龍毯 

“這十年,是獨龍江鄉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獨龍族羣衆幸福感、收穫感最强的十年。”貢山縣委常委、獨龍江鄉黨委書記和文寶說,以前,獨龍族羣衆在陡峭山地上種包穀為生,連溫飽都成問題,現在,富民產業遍佈每一個村寨,僅草果產業一年就收入2044萬元。738畝重樓、234.5畝靈芝、11250箱養殖獨龍蜂、7.2萬羽獨龍雞和1153頭獨龍牛……生態富民產業讓獨龍族羣衆經濟來源越來越寬。

“龍元花椒雞又香又麻,吃了還想吃。”獨龍江鄉宣傳委員劉會東的“一村一品”文宣視頻,吸引無數網友點贊留言。過去,獨龍江羣衆生產方式極其單一。今天,生產方式逐漸多樣化。龍元花椒雞、高黎貢山猪,迪政當村獨龍雞、羊肚菌,孔當村特色農產品莊園,巴坡村草果、獨龍牛……“一村一業”正在成為現實。

過去,獨龍族看見陌生人會害羞,不敢說話。今天,獨龍族羣衆爭著學普通話,學新的勞動技能,外出務工增本領。買車跑運輸,趕集做生意,開農家樂、客棧,種蔬菜、羊肚菌,當微商,做直播,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收入來源逐漸多樣化。

獨龍族小夥白忠平把獨龍江景色、文面女織獨龍毯、上山采藥找野菜、徒步登山等視頻發到抖音平臺,收穫了許多粉絲。成了獨龍江峽谷“網紅”後,他線上上積極推銷獨龍江原生態農特產品。孔當村王美小組村民肯秀泉經過培訓後到大城市務工,拓寬視野、豐富學識。2018年,肯秀泉回鄉開辦獨龍族特色農家樂,把自己學到的技能轉化為致富能力,以獨龍族特色菜為餐飲主打品牌,表演獨龍族傳統歌舞,深受遊客喜愛。

十年不長,於獨龍族人卻是改天換地。

今天的獨龍江,邁上跨越發展新征程。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森林覆蓋率高達93%;獨龍族群眾生活日漸紅火,戶均存款超過5萬元;115公里邊境線平安和諧,1142戶羣衆和黨政軍警同心協力固守邊關;社會事業繁榮發展,獨龍族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和升學率均保持100%,建成獨龍族博物館、鄉文化站,有6支農民文藝演出隊,羣衆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鄉村旅遊業方興未艾,成功創建怒江州首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實現了35千伏聯網工程投產運行;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美麗庭院”、“最美鄉村”遍地開花。生活富裕、生態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獨龍江美麗峽谷生機勃勃。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