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脫縣德興鄉過江橋的三次變遷見證鄉村蝶變展新顏

西藏 49℃ 0
摘要:走進墨脫縣德興鄉的關口,映入眼簾的是並排橫跨在雅魯藏布江之上的三座大橋。這,便是德興鄉過江橋的第二次變遷。德興鄉過江橋的三次變遷,遷來了發展的機遇,更遷來了思想的解放。

德興鄉位於墨脫縣西北方雅魯藏布江岸,與縣城隔江相望。走進墨脫縣德興鄉的關口,映入眼簾的是並排橫跨在雅魯藏布江之上的三座大橋。時代更替,鄉村發展,大橋也在不斷地更新蛻變,它的三次變遷見證了在黨的帶領下德興鄉的高速發展,連接的是德興鄉羣衆的致富路、幸福路。

曾經,滿懷著對發展的渴望和對外面世界的憧憬,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德興鄉人民充分發揮民族智慧和團結力量,用堅韌的藤竹一點一點編制,一步一步加固,歷經了無數次失敗,終於在雅魯藏布江上方造出了一條最原始的藤橋接器。

這,便是德興鄉過江橋的第一次變遷。

沒有橋板,人只能用手緊抓著兩側的藤條過江,風大的時候,藤橋便整體左右晃動,看似短短的距離卻寸步難行;雨大的時候,不僅看不清,耳畔還時刻響徹著雅江的“怒吼”。青壯年過橋都心驚膽戰,好不容易飼養大的牲畜,要運往縣城都需要在一定的體重範圍內,用木棍綁著,由四名村民共同配合抬運才能通過藤橋接器。若是老人小孩急病要過橋,只能攙著背著,處處險象環生。“我們都很害怕,誰都知道危險,但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如果沒有黨和政府,我們可能一輩子都只能走藤橋接器過江。”次仁紮西回憶起當年過橋的情形,不自覺皺了眉頭。

為確保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德興鄉藤橋接器於1997年正式關閉,禁止通行,取而代之的是由國家投資建設的一座鋼索牽引、底部鋪設了木板的吊橋,就修在藤橋接器的旁邊。

這,便是德興鄉過江橋的第二次變遷。

沒有了踏空的危險,小孩也能蹦蹦跳跳地過橋了,限制增收致富的“瓶頸”被打破,出行受天氣影響大大降低,德興鄉羣衆與縣城之間的商業往來越來越頻繁。“以前賣猪要人抬著走,現在,猪都能自己跑過橋啦!”村民頓珠次仁回憶著當時過橋時的情景,開心地笑了起來。

借著吊橋帶來的便利,德興鄉羣衆緊抓發展機遇,在農業生產、畜牧養殖方面加大力度,也隨之迎來了良好的收益。越來越多的人從縣城前往德興鄉居住、務工、經商等,見證了德興鄉的道路從凹凸不平的土路變成了石子路,也見證了德興鄉羣衆從難覓發展路的愁眉苦臉,變成了日日笑顏逐開。

實現人能自由通行只是黨和政府在帶領群眾發展路上的一個起點。2009年,長140多米、由牢固的鋼材結構建成的鋼索吊橋——德興大橋正式竣工投入使用。自此,德興鄉車輛進出暢通無阻,為全鄉的經濟社會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這,便是德興鄉過江橋的第三次變遷。

“以前我們建的都是木板房,現在,一車一車的鋼筋水泥不斷地運進來,我們建起了結實又明亮的大房子,冬天不怕凍、夏天不怕熱了!”德興村黨支部書記羅桑激動地說。

2013年,墨脫縣正式實現公路通車,自此,德興鄉開始擁抱世界。“你看,這一排排看過去,房子整齊又好看。我們在自家門口種上了花,還種上了蔬菜和水果,花香、菜香和果香,加起來就是我最愛的家鄉。”次仁介紹起自己的家園,眼裡充滿了驕傲。德興鄉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戶戶;小商店、農家樂等讓生活更便利,也為越來越多的遊客提供多樣化服務;金色水稻、綠色茶青、紅色火龍果等,“農旅結合”開花結果;住宅、伙房、村公房,個個翻新好模樣……這一幕幕,都是“橋”帶給德興鄉的喜人巨變。

橋下,雅魯藏布江波濤洶湧奔騰如初;橋上,羣衆的生活已是天翻地覆。

德興鄉過江橋的三次變遷,遷來了發展的機遇,更遷來了思想的解放。德興鄉羣衆緊跟黨的步伐,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學法、守法、用法,從求生存到謀發展,再到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積極投身“兩個一百年”宏偉藍圖,爭當神聖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洗禮,富起了“菜籃子”,鼓起了“錢袋子”,强起了“腦瓜子”。現時,德興鄉農村經濟總收入已超過3000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1.4萬元;成規模的茶產業、潜力巨大的餐飲業、供不應求的熱帶水果業、富有韻味的旅遊業等,交融發展、相輔相成。如今,德興鄉羣衆與全國人民一道,步伐堅定地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德興鄉過江橋的第四次變遷已提上日程,一座永久的、更加堅固、更加寬闊的過江大橋即將開工建設。這座希望之橋必將為德興鄉繁榮發展、鄉村振興、羣衆安居樂業帶來巨大驚喜,將成為發展之橋、希望之橋、固邊之橋,帶領德興羣衆紮根邊陲、守護國土、建設家鄉。

标签: 墨脫 三農 農村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