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輔酶Q10,保健品是又一輪“新冠智商稅”嗎?

養生健康 40℃ 0
摘要:美國FDA對不同保健品生產、銷售企業發佈“警告信”,稱其誇大宣傳輔酶Q10、複合維生素“有治療新冠的作用”。“警告信”指出,當前沒有一種非處方藥物可用於新冠治療或康復。她最近想搶的是輔酶Q10。作為一種具有抗氧化功能的保健品,輔酶Q10被指具有抗氧化、啟動細胞呼吸、提高人體免疫力等作用,能保護心臟、降血壓血脂、抗疲勞。1月7日,她在跨境電商平臺購入6瓶輔酶Q10,每瓶30粒,够全家人吃2個月左右。

美國FDA對不同保健品生產、銷售企業發佈“警告信”,稱其誇大宣傳輔酶Q10、複合維生素“有治療新冠的作用”。“警告信”指出,當前沒有一種非處方藥物可用於新冠治療或康復。

撰文| 淩駿、燕小六

過去一個月,劉女士感覺自己就是個“囤貨狂魔”,搶購過布洛芬、撲熱息痛、蒙脫石散、阿茲夫定、Paxlovid。她最近想搶的是輔酶Q10。

作為一種具有抗氧化功能的保健品,輔酶Q10被指具有抗氧化、啟動細胞呼吸、提高人體免疫力等作用,能保護心臟、降血壓血脂、抗疲勞。這正好對上了公眾對於新冠感染後健康情况的擔憂——一些報導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影響心臟、免疫力等多器官、系統功能。

劉女士於2022年12月中旬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經抗原檢測為新冠陽性。居家休養10天后,抗原轉陰。她看了一些科普文章,擔心感染後可能出現心功能受損等長期症狀。1月7日,她在跨境電商平臺購入6瓶輔酶Q10,每瓶30粒,够全家人吃2個月左右。

在劉女士下單前後,一些電商平臺、線下藥店的輔酶Q10相關產品出現緊缺、甚至斷貨。“澎湃新聞”走訪上海多家藥店發現,輔酶Q10十分搶手。上海靜安區一比特藥店經理透露,近期的“陽康”囤貨潮導致輔酶Q10貨源不足,藥店很難分到貨,每次到貨的幾盒也很快被搶購一空。

知名藥師、原北京和睦家醫院藥房主任冀連梅近日也接到了不少“陽康人士”關於輔酶Q10的諮詢,她告訴“醫學界”,由於沒有任何明確證據表明輔酶Q10能預防或治療心肌炎,以及促進感染後身體恢復,“我不會主動推薦患者去使用。”

輔酶Q10能治療心肌炎嗎?

隨著“新冠感染可能導致併發心肌炎”相關話題引發熱議,“醫學界”查閱發現,近日各類社交平臺上一些疑似“帶貨”的博主,將“治療心肌炎”作為輔酶Q10的主打賣點,主要依據來源2017版中國“成人暴發性心肌炎診治專家共識”,共識在“對症及支持治療”中提到了輔酶Q10。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專業主任醫師劉靖教授告訴“醫學界”,在心血管專業領域,輔酶Q10主要應用於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衰等,但定位上是作為輔助治療,不是主要的治療藥物。

“絕大多數情况下,病毒性心肌炎是一個自限性疾病,經過充分休息多數患者能够恢復,但也有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併發症,比如傳導系統异常、早搏、心律失常等,這時候醫生會採取對症治療,使用有明確證據的藥物或療法。”劉靖解釋道,“而定位給輔酶Q10的‘輔助治療’,類似於各類膳食補充劑,療效不明,醫生通常會稱‘可以考慮使用’,不會進行主動推薦。”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藥學院臨床副教授、心血管內科臨床藥師陸芸告訴“醫學界”,輔酶Q10在美國屬於保健品,不需要處方。“沒有數據支持它對新冠具有輔助治療作用,美國藥劑師不會推薦,臨床醫生也不會給病人使用。稱其能用於治療新冠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更是沒有任何證據。”

從機理上,輔酶Q10參與了細胞的能量代謝,生物學功能明確。“腫瘤也好,心肌炎也罷,確實有研究表明患者存在輔酶Q10的消耗。但囙此額外補充是否就能加速身體恢復?證據並不充足。”劉靖表示,但公眾的錯誤認知往往在於,簡單認為“消耗—補充—促進恢復”這一條邏輯鏈能輕易成立。

“在既往的心肌炎等一些‘心臟疾病’患者中,確實開展過一些小樣本臨床研究,但結果並不完全一致。有些認為可能有輕微的作用,但實際上大多數得出的是無效結果。”劉靖說。

換句話說,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療上,由於安全性良好,輔酶Q10更像是安慰劑般的存在。在經濟等條件允許的情况下,“不妨一試”並無過多危害,但也無法指望它能產生療效。

而針對“心肌炎診治專家共識”中提及“輔酶Q10”,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潘文志則對“醫學界”分析,指南明確推薦的藥物,需要經過高品質循證評估。“而國內一些‘專家共識’不够嚴謹,循證等級不足的藥物或療法可能也會提一下,不是推薦。但卻會被一些商業廠家故意文宣成‘國內專家推薦’。”

是醫學,是保健,還是商業推動?

輔酶Q10,俗稱維他命Q,最早於1957年被發現。1972年來自美國的一項獨立研究發現, 心臟病患者存在著輔酶Q10的缺乏,囙此用其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大幕也被拉開。

幾十年過去,儘管醫學證據仍不足以讓輔酶Q10被FDA準予作為藥物使用,但並不妨礙它在商業保健品領域“大展宏圖”。作為一種膳食營養補充劑,和諸如魚肝油、維他命C、甚至高價的燕窩、冬蟲夏草等產品類似,往往在食品、醫藥,甚至美容護膚領域有所應用。

某面部美容液產品聲稱含有輔酶Q10

新冠疫情暴發後,“長新冠”的研究更是為諸多保健品的背書“添磚加瓦”。總結各類研究,會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會影響人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也正好對上了保健品所謂的“全身修復”功能。

圖源:某知名社交平臺,一比特博主發佈的輔酶Q10功能文宣博文

據媒體報導,天猫國際健康類目負責人弈樂近日公開表示,自2022年12月初以來,輔酶Q10等保健品銷售額增長迅速。“保健品的監管,往往不會像上市藥品那麼嚴格,所以其中的各類推廣會很多。”冀連梅告訴“醫學界”。

網上推薦輔酶Q10健康功效的聲音不絕於耳,但在2023年1月,丹麥學者發佈於《柳葉刀-區域健康》的一項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卻明確指出,高劑量輔酶Q10並不能改善“長新冠症狀”。

該研究將“長新冠”定義為感染後症狀持續超過12周,共有121名患者被納入研究,隨機分入輔酶Q10組和安慰劑組。用藥6周後發現,每天500毫克的大劑量輔酶Q10不能减少長新冠症狀的數量,不能改善症狀程度。此外,在用藥後的20周觀察期間,無論是否採取治療,都能觀察到症狀自發顯著改善。

此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下屬相關部門曾發佈審查和總結,發現在幾十項補充輔酶Q10的“可能益處”中,有“强烈的科學證據支持”的功能只有一種,即“只有新陳代謝嚴重异常或線粒體功能紊亂,有可能導致輔酶Q10在體內的合成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補充輔酶Q10、相關的維他命,以及礦物質能够改善身體機能。”

在一些患者陽康後進行了常規對症治療,但仍存在“心臟症狀”,對此,陸芸主張的原則是,鍛煉身體、均衡營養膳食,藥用得對症,錢不用花在買營養、保健品方面。她說,“臨床治療講究任何操作都應該有證據。如果沒有臨床證據,只是理論上會有幫助,這是不負責任的一種建議。現階段沒有任何證據支持營養品、保健品能够改善心臟功能。”

劉靖進一步稱,保健品的使用監管相對較松,但即便“合規合法”,如果一些保健品生產商在文宣時隱晦製造疾病恐慌,或是斷章取義相應療效,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

“在新冠住院患者中,確定或者是高度懷疑心肌炎,幾率是很低的。”劉靖稱。韓國一項約18萬例住院患者研究顯示,隨訪期間的心肌炎/心包炎發生率為每10萬人80例,以色列類似研究顯示的數據為11.5例。

劉靖認為,公眾無需對“心肌炎”產生過度恐慌,萬一確診,也應前往醫院尋求專業醫療幫助,自行服用輔酶Q10無法起到預防和治療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2021年,美國FDA在官網對不同保健品生產、銷售企業發佈“警告信”,稱其誇大宣傳輔酶Q10、複合維生素“有治療新冠的作用”。“警告信”指出,當前沒有一種非處方藥物可用於新冠治療或康復。

囤藥的背後,“焦慮”“無力”與“失職”

“除了商業因素的助推,公眾對疾病的未知恐慌,相關部門監管、科普引導等職能的發揮不足,也是引發各類囤藥亂象的因素之一。”冀連梅對“醫學界”分析。

在冀連梅幾十年的職業藥師生涯中,她親身經歷了各類“囤藥潮”,“2003年SARS期間搶購板藍根,2009年甲型H1N1流感搶購達菲,到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後的雙黃連,醫學的專業壁壘較高,公眾在疫情下也往往無法獲得足够的安全感,導致無法正確認識藥物的作用。”

“比如雙黃連被搶購的時候,其療效基本來源於細胞和動物實驗,屬於最低一級的循證證據。但公眾並分不清什麼是醫學證據中的‘低質量’和‘高品質’。”冀連梅說。

事實上,對於一些非處方藥或保健品,疫情下或許稍加包裝,很容易讓公眾產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此外,醫療手段的有限性也加劇了公眾“病急亂投醫”,海外由於“放開”得更早,類似現象在過去兩年間也時有發生。

據“WebMD”報導,美國一名49歲的企業家Maya McNulty在2020年9月被診斷出“長新冠”,在接下去的一年多裏,她嘗試了中藥、植物性飲食、維他命C等各類療法。

她還在網上發現,一些患有慢性咳嗽的哮喘患者對“幹鹽氣溶膠療法”反應良好,她專門在家附近的診所進行了治療,一個療程半小時,費用高達50美元,卻沒有證據表明能治療“長新冠”。

Maya McNulty不是個例,根據2022年7月《英國醫學雜志》(The BMJ)發佈的一項調查,成千上萬名飽受折磨的新冠康復者前往私人醫療場所尋求“洗血”治療。通過血液單采,濾除血液中與炎症和凝血有關的迴圈因數——這從機理上被認為與“長新冠”相關,全療程價格高達上萬歐元。

其他未經證實的療法還包括輔酶Q10等膳食補充劑、臭氧療法等,由於患者的醫療需求得不到滿足,“你不能責怪他們尋找替代療法進行嘗試。”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醫學博士Andrew Schamess稱,“但不幸的是,也有很多人為了賺錢,出售未經證實和被證偽的療法。”

而對於我國來說,“過去‘大處方’的現象本就較為普遍,公眾習慣了在前往醫院尋求幫助時,至少也要拿一些藥回來,長期缺乏對藥物使用基本的‘敬畏’。”冀連梅稱,“囙此相關部門應該給予公眾充分的安全感,指引公眾正確認知疾病。”

“若是一些藥物或療法存在安全隱患,更是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冀連梅表示,但像輔酶Q10等保健品,由於安全性良好,若一些住院患者自行院外購買想要使用,她會根據個體情况,查閱該藥與患者正在服用的其他藥物間,是否有一些相互作用,“若是發現對患者無害,則會尊重個人意願。”

劉靖則表示,無論是當年的SARS,還是如今的新冠疫情,公眾對醫學的有限認知、醫療手段的局限性以及社會資本力量的推動等因素,都可能錯誤地造成一些囤藥現象。

“站在專業醫生的角度,我的觀點非常明確,不建議使用療效不確切的醫療手段。即便是輔酶Q10被認為可以‘輔助治療’,在疾病科普時,專家們也應該將‘輔助治療’的真正含義向公眾解釋清楚。”劉靖說。

來源:醫學界

責編:田棟梁

校對:臧恒佳

編輯:趙  靜

标签: 新冠 藥物 保健品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