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一盤棋”共闖協同路

天津 21℃ 0
摘要:“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這個“生”於北京、“長”在天津的科技型企業飛速成長,同時也見證著科技園京津冀協同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有一個故事,在9年前拉開帷幕,如今越講越精彩。

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棋局落子,京津冀這個21萬平方公里的區域,迸發出蓬勃活力。

“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9年間,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畧不斷走深走實。

今年7月2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在北京正式揭牌,三地攥指成拳,同心同向同力,將協同合作陞級為聯合融合。

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從“三地”到“一家”,京津冀接力奮進,把願景圖變成施工圖,把時間表變成進度表,攜手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協同促發展、暢通“雙迴圈”的壯闊藍圖正在變為美好現實。

北京研發 天津轉化

走進位於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科芯(天津)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讓天下沒有難種的地”幾個大字映入眼簾。該公司全國首推的“AIPA(智慧決策型精准農業)”系統,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慧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當算灋遇上農業,新一代資訊技術幫助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真正實現了“管好”“種好”“賣好”。

“我們到天津之前,一年的營收只有200萬元,但是僅僅用了3年時間,去年就已經突破了5000萬元。”北京有良好的科研資源,但發展空間受限。2019年,董事長胡建龍將科芯的生產基地從北京搬到天津,也將公司多年研發的“黑科技”搬進了田間地頭。這個“生”於北京、“長”在天津的科技型企業飛速成長,同時也見證著科技園京津冀協同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北京中關村有的,這裡也要有;沒有的,在這裡創。濱海—中關村設立的初衷就是利用北京中關村和天津濱海新區創新政策的疊加優勢,積極承接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抱定這樣的初心,濱海—中關村與北京中關村保持高頻互動,把北京中關村的優質政策、模式拿來對比和學習,形成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協同創新模式,科技園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承接轉化的高分答卷。

短短幾年間,園區累計注册企業突破4500家,已為900餘家北京科技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應用場景支持,初步形成了智慧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務業為主的“3+1”產業體系。

今年年初,濱海—中關村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正式啟建。作為天津首個成規模的新型產業用地項目,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補齊了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零工業用地的短板,為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中試提供了空間,為區域支撐產業發展、承接北京優質資源添上了重要的一塊“拼圖”。

帶土移植 打造“類中關村”創業生態

從傳統型農村到創新型中關村,一筆寫不出兩個“村”,卻是一場驚豔的華麗轉身。

2017年年初,位於寶坻區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破土動工。北京中關村帶資金、帶科技、帶人才,天津出政策、搭體系、提效率、優服務,雙方聯手“重倉”寶坻。6年間,一座科技新城拔地而起,不斷吸引著來自北京的創新種子向東而行,同時也承載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與創新驅動發展的雙重使命。

從落子佈局到梯次推進,14.5平方公里的新城加速蝶變。

截至8月底,園區累計注册主體1203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近80%。今年以來,科技城全面提速,一座“產城人景文”融合發展的活力新城雛形初現。

是什麼讓這個誕生只有6年的“新村”有了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不搞簡單的招商引資,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只把科技企業引過來,我們是‘帶土移植’,重點打造一個‘類中關村’的創新生態系統,著力培育本地‘金種子’企業。”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一個個人人傳頌的小故事,成為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為企業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的最好證明。

波森商用車項目落地,科技城建立“21對1”服務群工作模式,群裏22個人,1人是企業負責人,其餘21人均是各部門負責同志,21個部門為一個企業並聯服務。

中冶邁克2021年從北京搬遷而來。成熟企業异地遷建,最著急的是何時投產。科技城急企業所急,“拿地即開工”“竣工即投產”,這個過程中冶邁克只用了14個月。

促進企業落地發展,科技城不斷重繪速度,也不斷突破服務的天花板,吸引更多優質創新資源紛至遝來。

今年,寶坻區聚焦京津合作高品質產城融合示範區的目標定位,將科技城作為寶坻“一核兩翼”格局中的“一翼”來打造。在完成科技城一期4.19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開發建設的基礎上,又啟動了二期5.25平方公里市政設施開發建設,不斷提升科技城承載能力。

一核多點全域 服務北京“新兩翼”

走進武清京津產業新城,海納川海拉(天津)車燈有限公司的車間一派繁忙,智慧生產線上幾十臺精密儀器高效運轉,一個個汽車大燈經過多道自動化工序後源源不斷地流向物流車間,檢測、裝箱,準備發往距離公司僅有45公里的北京賓士汽車有限公司。

“今年以來,我們的訂單量持續新增,生產線一刻不停,預計年收入能新增10%以上。” 海納川海拉(天津)車燈有限公司廠長鄭雷說,借助武清區京濱工業園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營商環境,企業不但與產業鏈上下游保持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而且還進一步拓展了在京津冀地區的業務範圍。

窺一斑而知全豹。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浪潮中,海納川海拉只是武清區眾多企業的一個縮影。

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用好京津兩個超大都市雙向資源,武清區按照“一核、多點、全域”的新格局加快建設京津產業新城。

據統計,5年來,武清區累計引進北京項目2583個、總投資711.9億元。一些產業經歷著從無到有的變遷,成為京津產業新城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一環。隨著鐵科院、交控科技等北京企業陸續在武清區落戶,數百家配套企業同時集聚,軌道交通產業集群實現了“從0到1”“從1到N”的飛躍。搭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快車,武清區智慧軌道交通產業鏈迅速完善,今年的產值預計可達30億元,同比增長1.5倍。

在融入服務北京“新兩翼”的建設中,武清區運用京津冀科研資源和創新創業要素資源,探索出“大院大所或名校服務帶動引領一條產業鏈”的可行路徑,加快推進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武清研究院、天津大學元英進院士合成生物項目、北京化工大學產學研基地建設,借助高校應用學科創新優勢,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現時區內13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分別與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簽訂高端人才聯合培養及專案開發協定,已有10比特博士集中進站。

标签: 科技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