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傳統文化+新創意”做好非遺保護傳承

陕西 18℃ 0
摘要:

走在寶雞的大街小巷,傳統非遺元素隨處可見:鳳翔泥塑、馬勺臉譜掛件、青銅器擺件……非遺文化巧妙地融入現代生活,寶雞走出了一條“傳統文化+新創意”的發展路徑。

近年來,寶雞深入實施“記錄、傳承、傳播、利用”四大工程,守好用好非遺文化,建立了涵蓋6項國家級、67項省級、143項市級、514項縣級非遺項目的保護體系,打造了六營民俗村、西府老街等多個非遺類旅遊景區,讓越來越多羣衆領略到傳統非遺項目的魅力。

12月12日至15日,陝西日報社“文化自信看寶雞”全媒體行動調研採訪團走進寶雞,探尋寶雞如何讓非遺“老樹”開出“新花”。

鳳翔泥塑展“新潮”

12月13日,採訪團走進被譽為“中國泥塑第一村”的鳳翔區城關鎮六營村,矗立在村口的巨型彩繪泥塑“坐虎”立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坐虎’是鳳翔泥塑的代表作,有上千年的歷史。在鳳翔,家中孩子滿月,長輩要送‘坐虎’以示慶賀。”鳳翔泥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胡新明介紹。

鳳翔泥塑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間工藝品,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造型洗練誇張,裝潢華美富繁,色彩豔麗喜慶,形態稚拙可愛,在全國眾多的民間泥塑中獨樹一幟。

在胡新明投資修建的西府民俗藝博園的繪樣車間裏,幾比特繪樣藝人圍坐在桌前,手執畫筆在全白的泥胎上繪製輪廓線和裝潢圖案。筆鋒遊走間,一條威風凜凜的“中國龍”便躍然泥坯之上。

“這是我為龍年創作的4款吉祥物泥塑,分別是‘氣吞山河’‘龍騰盛世’‘傲視蒼穹’和‘龍生九子’。”胡新明說,作品配色選取紅、黃、綠、黑等鳳翔泥塑傳統色,描紅畫綠,寓意滿滿,既保留了鳳翔泥塑傳統底蘊,又在造型和圖案上注入現代審美元素,使泥塑更具活力和張力。

2017年至今,鳳翔泥塑先後3次登上央視春晚、元宵晚會舞臺。這不僅緣於鳳翔泥塑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也是一代代傳承人不斷推陳出新的結果。

“今年我們投資建設了六營非遺文化傳承人之家及美食一條街項目,旨在用‘泥貨’點土成金,帶動一二三產業發展,形成集吃、住、遊、購、娛、產、學、研於一體的鄉村旅遊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鳳翔區城關鎮黨委書記師引强說。

“一碗面”裏有“科技”

揉面、擀面、切面、燣臊子、下麵、澆臊子……岐山人的一天,從一碗臊子面開始。

隨著科技手段介入,岐山臊子面正走向更加廣闊的“餐桌”。

12月13日,在岐山臊子面產業孵化基地一號標準化廠房,嶄新的自動化設備按配方自助炒制臊子,生產線上的鮮濕麵條被有序分裝,全自動濃縮湯汁生產線鎖住臊子面的“酸辣香”……岐山臊子面的製作流程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

“現時,我們正處於試生產階段,一天能生產8萬份岐山臊子面!”基地負責人權文濤說,廠房內速凍庫機組為進口定制,可以實現食物30分鐘之內急速冷凍,保證產品的新鮮程度和還原度。

起源於西周祭祀時“馂餘之禮”的岐山臊子面,歷經三千年傳承,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岐山臊子面製作技藝被列入陝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岐山臊子面的特點可以用‘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9個字來概括,其獨特的加工原料、精湛的製作工藝和悠久的傳統食俗,具有豐富的飲食文化內涵。”權文濤說,現時,製作流程不斷實現標準化、規範化,岐山臊子面預製菜正逐步打開市場。

岐山臊子面產業孵化基地是岐山“一碗面”經濟的重點支撐項目之一,由陝西岐品福食品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該項目正式投產後,預計年銷售額達1億元,帶動當地150餘名勞動力就業。

青銅器裏見“匠心”

一件青銅器,就是一段被銘鑄的歷史。青銅器是我國不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細心的遊客在參觀博物館時會發現,在文字介紹中,有的青銅器被注明為複製品。那麼,這些青銅器是如何被複製出來的呢?

在“青銅器之鄉”寶雞,有一批從事青銅器複仿製工作的匠人。幾十年來,他們致力於鑽研青銅器複仿製技藝,傳承推廣流傳千年的青銅文化,讓更多人瞭解青銅器。

12月14日,採訪團走進岐山縣太平塔文化旅遊街區金石技藝傳習所,陳列架上製作精美、種類繁多的青銅器複製品令人目不暇接。

“自清代晚期開始,青銅器複仿製採用的是磚範陶範鑄造法和翻砂鑄造法,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又引進了失蠟鑄造工藝。”岐山青銅器複仿製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於安君介紹,久經傳承的技藝和現代工藝的融合,將青銅器複仿製技藝推向高峰。今年1月,岐山青銅器複仿製技藝被列入陝西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為了傳承國寶技藝,將青銅文化發揚光大,於安君籌建了金石技藝傳習所,向青銅器複仿製技藝愛好者和收藏愛好者傳授技藝。

在扶風縣,32歲的趙凱同樣致力於文宣並推廣青銅文化、培養文化人才。作為家族中第三代傳承人,趙凱大膽創新,不斷探索青銅器複仿製技藝的新路子。

“在製作工藝上,我們實現了從手工拓模,到運用3D掃描、3D列印科技製作原始模具,現時已實現規模化生產。”趙凱介紹。

現在,趙凱經常受邀到西安美術學院等高校開設講座,向年輕人講解青銅文化,還參與進博會、絲博會等國際性展會,向世界展示青銅器的魅力。

“幾乎每個月,我都要帶著展品到全國各地參加一兩次展覽。”趙凱說,接下來,他將開展遊學、研習等活動弘揚中國青銅文化,推動非遺文化不斷出新出彩。(記者:段承甫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