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兒北周武帝生前面貌被復原

上海 4℃ 0
摘要:

  通訊員李斯嘉記者黃海華

  一代雄主北周武帝長什麼樣?此前,人們只能根據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曆代帝王圖》進行合理想像。

  西元578年,親征突厥途中,年僅36歲的北周武帝突發惡疾、英年早逝,對後續歷史行程產生深遠影響,其族源、外貌長相及死因一直備受關注。

  近日,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團隊、生命科學學院金力團隊聯合廈門大學王傳超團隊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對北周武帝死因作了分析,並對其面貌進行復原。

  黑頭發黃皮膚棕色眼睛

  北周是南北朝時期由鮮卑人建立的朝代之一,其第三位皇帝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間,大舉實行軍政改革,並統一中國北方,促進民族融合,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研究團隊以顱骨掃描科技對北周武帝進行了初步面貌復原。通過分析控制頭髮、皮膚和瞳孔色素相關的基因位點後,推測出武帝是黑色頭髮、黃色皮膚和棕色眼睛,符合典型的東北亞、東亞人長相。

  多年來,鮮卑人的外貌長相是歷史學界較具爭議的話題之一。一些史料表明,鮮卑人具有鬚髮茂盛、發色偏黃、高鼻深目等西域胡人特徵,也另有史料記載,鮮卑人與東北亞人群長相沒有差別。“現在看來,第二種觀點與我們推測出的北周武帝面貌特徵相一致。”團隊成員介紹。

  此外,鮮卑人群的起源之說也是歷史學和人類學領域的重要課題。通過遺傳學分析,團隊發現,北周武帝與古代契丹人、黑水靺鞨人以及現代達斡爾人、蒙古人存在最近的遺傳關係,並估計北周武帝血統有六成源於古代黑龍江流域的東北亞人群,三成源於古代黃河流域的農業人群。“北周武帝家族譜系表明他的祖母王氏可能是北方漢人,所以,北周武帝約三分之一的古代黃河流域血統極可能是鮮卑與漢族長期通婚的結果。”

  綜合分析已發表的鮮卑人基因組數據後,團隊還發現,鮮卑人群至少有60%的主要血統來源於黑龍江流域的古東北亞人群。同時,不同地理區域的鮮卑人內部存在一定的遺傳差异,“而這種差异很可能是鮮卑人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與周邊人群長期通婚融合的結果。”這一發現,為南北朝時期貴族之間“胡漢融合”找到了直接證據。

  可能砷中毒導致早逝

  長期以來,北周武帝的死因撲朔迷離,此前主要通行兩種說法:其一為死於烈性疾病,其二為死於中毒。

  通過對北周武帝遺骸股骨樣本中33種微量元素進行分析後,研究團隊發現,其體內砷的含量顯著高於同時期古代平民和貴族的平均水準。“人體中不同部位骨骼反映了生前不同階段的元素累積過程,股骨反映的是十年以上的代謝過程,說明這些元素是在長期飲食中累積在骨骼中的。”研究團隊介紹。

  在北周武帝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時期,服用丹藥是社會上層所崇尚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以求滋補長生。所謂丹藥,其實是不同晶體形式的無機化合物,由多種礦物高溫燒制提煉而成,在中國有兩千多年的使用歷史。《抱樸子內篇》等典籍均顯示,不同丹藥的成分雖有所差別,但雄黃與礬石是其中代表成分。

  雄黃為硫砷化物礦石,礬石是一種含鐵的硫砷化物。黃色的雄黃、白色的礬石、紅色的朱砂、青色的曾青、黑色的慈石與五行原理的五色相對應,為當時著名丹藥五石散的主要原料。

  分析顯示,北周武帝的樣本與隋唐時期貴族郭嗣本體內的异常元素構成更為接近。根據文獻記載,郭嗣本有長期服食丹藥的生活習慣,甚至接受過皇帝的御賜丹藥。

  據史料記載,西元575年至578年四年間,北周武帝數次發病,生病時“癘氣內蒸,身瘡外發(身體內部的病症不斷積累,在皮膚表面爆發出來)”“身生癩瘡,惡疾而死(由於身體上長瘡,生重病而死)”,反映出其病痛以皮膚病為代表特徵。在研究團隊看來,這符合慢性砷中毒的病理表現。

  “慢性砷中毒後,病人皮膚上會出現彌漫性或局限性的色素沉著和病變,並導致皮膚血管發生變化,四肢出現疼痛和紅腫。”在北周武帝的股骨上,研究團隊發現了一塊黑色色素沉著區域,“可能是砷中毒後,局部皮膚病變引起的骨髓壞死所導致的”。

  陞級科技考古“復旦方案”

  破解懸置千年的謎案,非一日之功可成。

  多年來,在考古工作者中口口相傳著一句話——“大墓不見人骨”,由於大型墓地中氧氣充足,人骨更易腐敗,囙此往往保存狀況不佳。1994年,陝西考古研究院對北周武帝孝陵進行搶救性發掘,北周武帝及阿史那皇后伉儷遺骨出土時,也面臨著上述問題:能選取到的DNA樣本裏,大部分為土壤微生物DNA,人的DNA占比僅為千分之一,保存狀況堪憂。

  2015年4月,受陝西考古研究院委託,研究團隊前往西安對北周武帝及阿史那皇后遺骨進行採樣。考慮到保護北周武帝顱骨的完整性,團隊沒有選取DNA保存最好的顳骨和牙齒部分,而是選擇了肢骨斷片,“在這樣的條件下,想從中獲取DNA,並成功完成後續測序和分析是很有挑戰性的”。

  經過6年的反復嘗試,運用傳統的選取和建庫方法,配合探針富集科技,團隊成員終於在二者肢骨樣本上獲取約10萬個可用的基因位點。

  2023年6月,團隊對包括北周武帝和阿史那皇后在內的覈心貴族階層人類骨骼、關中地區平民人類骨骼及家養動物骨骼進行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了西元6世紀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貴族階層與平民階層的飲食模式和生活方式。他們發現,北周武帝的飲食生活方式受到了農牧業混合經濟的深刻影響,為進一步瞭解中古時期中國覈心地區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重要依據。

  阿史那皇后的樣本保存相對較好,其族源研究成果得以順利發表。由於北周武帝的肢骨DNA樣本的污染率更高,其基因組的解密面臨著更曲折的路,已獲得的10萬個位點僅可滿足基本的族源分析,對於推測北周武帝的面貌特徵和死因而言則力有不逮。

  2023年9月,團隊優化出一套全新科技方案,再次在北周武帝肢骨樣本上獲取了約100萬個可用的基因位點,較上次提高10倍。這次的研究結果,使得團隊成功獲取北周武帝相貌復原的色素沉積相關位點和疾病推斷相關位點,並進一步對北周武帝族源進行更精細的定量分析。

  “從考古應用層面而言,新技術為獲取大墓和南方出土的挑戰性骨骼樣本乃至伴隨土樣中的基因組提供了可能;從法醫應用層面來說,也為更多大案、要案和難案的破獲拓展了想像空間。”

  從北周武帝研究出發,團隊還將不斷陞級科技方案,持續梳理匈奴、突厥、鮮卑、吐谷渾、粟特等三到九世紀北方古族的遺傳譜系,“重現唐朝大一統時代海納百川的盛况,建立現代人與古代人的聯系,書寫中華民族的‘大家譜’。”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