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生境花園成為“全球典型”

上海 10℃ 0
摘要:

虹橋南豐城內,上海首個位於商圈的生境花園。受訪者供圖.jpeg

虹橋南豐城內,上海首個位於商圈的生境花園。受訪者供圖

  記者舒抒

  近日,家住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虹旭社區的居民在閒暇之餘,時不時會來到社區的生境花園,欣賞長寧區輔讀學校和大自然保護協會在這裡舉辦的攝影和繪畫藝術展,畫面上深邃的星空、熱情的火烈鳥與充滿自然氣息的社區生境花園融為一體,令人倍感身心愉悅。

  2019年11月,虹旭社區打造了上海第一個具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的社區生境花園,當初400平方米的“1.0版”花園也在去年擴展至2500平方米、以“生活藝術自然共棲地”為主題的“2.0版”。

  在虹旭生境花園落成後不到兩年,在緊鄰虹橋機場的長寧區新涇鎮綠八居民區內,誕生了緊鄰濱水河道的樂頤生境花園,不僅讓居民實現了“推窗就是自然公園”的夢想,還於2021年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單。

  從第一座生境花園到如今遍佈全區的24座,長寧區用不到五年的時間,逐步探索出了一條覆蓋社區、校園、商圈乃至街區的生境花園建設體系。眼下,長寧正積極打造生境街鎮與生境博物館,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真正從藍圖變為現實。

  有了生境花園之後

  社區生境花園,是具有生物棲息環境功能的花園,通過將“生境”與“花園”融合,在都市社區實現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助推人居空間品質提升,使人與自然在都市中和諧共生、互相順應。

  現時,關於生境花園建設,各方達成了五項共識,即使用本地植物、杜絕外來入侵植物、豐富植物群落、减少農藥化肥的使用以及為都市野生動物提供輔助食物、水源或庇護所。

  2019年,長寧區結合特大城市中心城區自然資源緊約束等實際,啟動探索生境花園建設。以老公房為主的虹旭社區,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社區。但最初,幹事一向風風火火的虹旭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吳紅萍,對“社區裏建生境花園”這件新鮮事卻有些顧慮。

  一件小事改變了她和居民的想法,甚至是觀念。

  “2018年,一比特家住五樓的居民抱怨,曬在陽臺的衣服經常落上鳥糞,懷疑是居民樓前的大樹引來了鳥兒,於是建議趁精品社區改造,將大樹移位。”吳紅萍說。這個提議很快得到了整棟樓居民的同意。但樹木移位後,落在居民衣服上的鳥糞並未消失,反倒是得知此事的一比特鳥類專家建議,在龍骨架上綁上鳥兒不喜歡的反光絲帶,問題隨之得到了有效解決。這讓吳紅萍和居民都意識到,人類對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的認知,應該有所轉變。

  “生境花園造好了,大家的認知變化比想像的更大、更快。”吳紅萍舉了一連串讓人暖心的案例:有小松鼠偷吃了居民放在陽臺的鹹肉,居民跟吳紅萍“告狀”後不忘補上一句,“書記,我已經嚴厲責備過小松鼠了”;一隻黃鼠狼跟野貓打架打了三年,被打瘸腿後搬離了虹旭生境花園,但幾個月後又回來了,居民還在微信群裏歡迎這位“回搬”的“鄰居”……

  最讓吳紅萍觸動的是一比特92歲的阿婆,有一天她說在生境花園“看到小鳥在自己洗澡”,還激動地演示了小鳥洗澡的姿勢給吳紅萍看。“生境花園在社區的四年多裏,正從純粹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轉變為人與自然相互銜接、和諧共處的寶貴場域。”

  在此契機下,虹旭居民區在這幾年圍繞生境花園,相繼建立了社區公共空間“五園五坊”,包括虹旭樂鄰坊“無憂穀”等。在緊鄰中環線一側時常發生噪音擾民的地帶,通過整治和更新建立了長約380米的環形健身步道,許多老年居民每天早上都順著彩繪牆,沿著步道走到生境花園,開啟舒心愉悅的一天。

  更深層次的社會效益

  與虹旭社區不同,樂頤生境花園所在的協和家園社區,是新涇鎮綠八居民區內一處“動遷房+公租房”社區。由於位置毗鄰南漁浦,緊貼外環林帶,2021年長寧區在此建造了面積超過730平方米的社區生境花園,並劃分了四季花園、生境驛站、蝶戀花溪、療愈花園、自然保育區等五大板塊,園內專門建造的生境山房、鄉土鳥類科普長廊等,如今都成為居民活動、瞭解自然科普的重要陣地。

  綠八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劉觀錫對樂頤生境花園的“一家一當”如數家珍——127種植物,36種鳥類,30種昆蟲,4種哺乳動物,還有紅隼、鳳頭鷹、貉這3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如今都成為居民的“好夥伴”。“白天,生境花園是老人、孩子們休閒遊玩的空間;夜晚,這裡就是小動物們的樂園,我們的遠紅外觀測設備幾乎每晚都能捕捉到來這裡休息、覓食的動物。”

  社區內的生境花園則是小動物當之無愧的“食堂”和“旅舘”,甚至慢慢當成了自己家。“居民爺叔會把釣來的魚放到生境花園池塘,到了晚上,刺猬、松鼠、黃鼠狼、貉都會來吃魚,監視器捕捉了很多有趣的畫面,我們經常在居民群裏分享給大家。”

  在記者採訪過程中,社區幹部最大的感觸是,有了生境花園,居民的精神面貌和社會各方對社區自治共治的關注度都有了顯著改變。去年12月,愚園路一連新增了3處生境花園,江蘇路街道引導各居民區組織老年居民、園藝愛好者和社區專業人士組成了一支名為“綠境靈”的志願者團隊,日常巡查和維護生境花園內動植物的狀况,同時承擔起為愚園路上的遊客科普生境花園知識、講述街區歷史的職責。

  居民的智慧也在生境花園的形成中不斷被激發。協和家園社區內有一處電纜井,位置恰好與生境花園重疊,移位要花數十萬元,但留下電纜井如何建造花園?此時,居民中一比特有專業背景的能人提出了“本傑士堆”的概念,即利用枯枝朽木搭建人造灌木叢,能適宜昆蟲、爬行類、兩栖類等各種生物棲息。經過多輪設計方案徵詢,最後這處位於電纜井上方的本傑士堆上還架了一座橋,平時供小朋友們遊玩行走,檢修電纜時適當移位即可。

  將生物多樣性連線成面

  對於先一步探索社區生境花園建設的社區來說,這幾年積累的經驗和發現的問題,能為後來者們提供真實、鮮活的參攷。

  “最近我們發現,樂頤生境花園裏出現了‘貉的一家五口’,今年小貉長大了,會自己單獨來花園覓食,監視器還拍到它毛茸茸的身姿。”劉觀錫說,居民們一直有個設想,把這些年社區生境花園裏捕捉到的珍貴動物鏡頭製作成影片,第一集就是《貉一家的故事》,但苦於資金有限,錢要花在刀刃上。

  不久前,綠八居民區的“F4”護綠隊的4比特居民自掏腰包,為生境花園一年一度的草木更新自籌了1萬多元經費,用於新一年草本植物的播種。無獨有偶,在虹旭社區,居民和社區幹部也時常自己出錢,為生境花園增添合適的花卉草木。

  採訪中,多位社區幹部建議,隨著上海生境花園數量新增,覆蓋的空間類型日趨多樣,綠化、環境等相關部門是否可以出臺行業指導標準,對生境花園的經費支出、綠植補種、日常管理都有標準化的手勢,更希望市區各級相關部門可提供專項資金,用於生境花園的維護和延續,助力生境花園成為上海的生態名片。

  2022年11月,上海發佈《關於進一步加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提出“以有效應對超大都市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挑戰、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准為目標”,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之城。長寧區近年來在生境花園建設的基礎上,已經開展全區尺度的生態保護網路系統分析,繪製了《長寧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綠圖》,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選址。

  據悉,今年,長寧還將完成3座社區生境花園建設,涉及2個老舊社區、1個商品房社區,預計“十四五”期間,將完成不少於30個社區層級的生境花園建設,最終通過社區層級的生境花園,將生物多樣性功能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一個高水准的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形態,探索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做法。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