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回長江

四川 9℃ 0
摘要:長江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與恐龍同時代,是我國長江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此前,由於過度捕撈和生態環境被破壞,在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佈長江鱘野外滅絕。


3月14日,工作人員在長江鱘天然水域繁殖試驗場為產卵場鋪設攔網(無人機拍攝)。


3月19日,科研人員用都卜勒測速儀量測水的流速和產卵場地形。


3月22日,科研人員給即將引入試驗場的長江鱘量長度和稱重。


3月27日,科研人員潜入長江中檢查長江鱘的身體狀況(無人機拍攝)。


為確保能在第一時間觀察到長江鱘產卵情况,科研人員24小時堅守在試驗場。3月25日夜,建在江邊的監控室燈火通明。


3月22日,科研人員同漁政、長航警察等部門工作人員一起,將長江鱘放入改造好的天然水域產卵場(無人機拍攝)。


3月22日,科研人員用B超對長江鱘進行檢查。


4月3日,科研人員和工作人員將乾淨的鹅卵石鋪入水底,為長江鱘改造產卵場地。


4月7日,長江鱘在天然水域繁殖試驗場產下魚卵(水下微距鏡頭拍攝)。


4月9日,2024長江鱘野外天然水域產卵場改造與自然繁殖試驗中長江鱘所產的魚卵成功孵化出魚苗。

2000年左右

長江鱘野外自然繁殖停止

2022年7月

長江鱘被宣佈野外滅絕

2023年

首次開展長江鱘種群重建試驗

2023年4月

長江鱘天然水域繁殖試驗首次成功

2024年

對長江鱘天然水域產卵場進行改造

2024年3月31日

首次觀察到長江鱘在產卵場出現繁殖行為

2024年4月6日

再次成功記錄到長江鱘自然繁殖行為

長江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與恐龍同時代,是我國長江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此前,由於過度捕撈和生態環境被破壞,在2022年7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佈長江鱘野外滅絕。近年來,科研人員監測發現,人工放流的長江鱘不僅能適應長江生活,而且還擴大了棲息地範圍。但是,科研人員一直沒有發現長江鱘的野外產卵場,這就意味著構建長江鱘的野外自然繁殖還差最後一環。如何幫助長江鱘構築它們的“野外產房”是科研人員重點攻關的課題。過去,長江宜賓江安段一直是長江鱘的傳統棲息地和產卵場,人工構建的天然水域產卵場改造也一直在這裡進行。

2024年4月7日上午,從在長江宜賓江安段進行的2024長江鱘野外天然水域產卵場改造與自然繁殖試驗現場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科研人員成功取得長江鱘受精卵。這也是連續兩年,長江鱘在該天然水域產卵。

長江宜賓江安段,一座小島將長江水一分為二,水流較緩、水面開闊的夾江天然水域就是長江鱘天然水域繁殖試驗場。2023年,科研人員首次在這裡開展長江鱘種群重建試驗,將20尾雌雄成體長江鱘放入空間大小為45立方米的人工產卵巢內,通過精准調配的管道引導長江鱘產卵和受精,實現了長江鱘天然水域人工調配繁殖成功。

在2024年的試驗中,科研人員去掉了人工產卵巢,採用漁網打圍的管道,在江面規劃出一個2萬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域試驗場。按照長江鱘的習性,科研人員對天然水域試驗場開闊水域實施了流速營造、地質改良、大江引水等生態修復措施,改造人工產卵場150平方米,佈設了23個水下監視器,24小時連續觀察長江鱘的行為。3月22日,科研人員向試驗場引入人工繁殖子一代8到12齡成熟雄性和雌性長江鱘各31尾。

但在隨後的近一周時間裏,佈置在水下的攝像機都沒有拍攝到長江鱘的繁殖行為。科研人員又調整方案,用鹅卵石重新改造產卵場。終於在3月31日首次觀察到長江鱘在人工產卵場出現聚集、追逐、快速擺尾、跳躍等繁殖行為。4月6日早上,水下監視器再次成功記錄到長江鱘自然繁殖行為。

隨後,潛水夫從水下成功打撈出了部分受精卵,這些受精卵證明了長江鱘自然繁殖活動的發生。4月10日,被打撈出來的受精卵成功孵化出魚苗,被送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大部分魚苗將在長成成魚後被放歸長江。未被打撈出的受精卵留在野外產卵場進行自然孵化。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杜浩表示,此次試驗的成功,填補了長江鱘棲息地修復和改造的空白,下一步將在長江的局部區域探索實施河道改造,為真正意義上的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繼續探索、攻關。

據瞭解,自然環境下孵化的長江鱘魚苗對天然水域有較强的適應能力,它們將成為長江鱘未來野化放歸和重建野生種群的有生力量。

我們期待長江鱘早日“回家”。(C視覺攝影師蔡磊記者董楠攝影報導)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