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今天迎來開發開放34周年4名“浦東人”講述他們的故事

上海 5℃ 0
摘要:

  記者杜晨薇

  4月17日下午,在“浦東改革開放主題展”現場,一群人正駐足於一張30多年前的黑白照片前。照片上的上海浦東新區街景,樓房低矮,遠方空曠。窗外雨聲淅瀝,講解員的聲音卻清澈嘹亮,激蕩著在場每個參觀者的內心。

  1990年4月18日,國務院正式宣佈開發開放浦東。在浦東迎來開發開放34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浦東新區區委、區政府邀請在浦東工作、創業、生活的60餘名普通百姓,到浦東展覽館觀看“浦東改革開放主題展”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10周年改革建設成就展”。

  前者凝結了浦東34年的滄桑巨變,後者印證了中國自“入世”後,堅持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騰飛。人們在這裡感知到的,是一部都市的發展史,是一段奮進的征程。

  記者現場採訪了4名參觀者,他們素昧平生,卻有一個共同身份:浦東人。今天的浦東,正由這樣一個個平凡的個體所塑造;浦東的34年發展歷程,也照見了這些個體身後各領域翻天覆地的變化。

  科研人:在岸邊對話業界前沿

  24歲的湖北男孩黃驚濤,在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攻讀博士二年級。

  在“浦東改革開放主題展”的一塊展板前,他認真閱讀著每一串數位:浦東已有14個已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學設施;2023年,集成電路銷售收入達到2464億元、約占全市75%;集聚了1.1萬餘家生物醫藥企業,規模達到3782億元……

  初來浦東,黃驚濤總覺得,“國際化”“現代化”就是他想像中的浦東。“就拿我們李所(李政道研究所的簡稱)來說,我們的日常工作語言是英文。國內外頂尖的物理學者都會經常來李所交流。我們課題組裏,就有一個來自愛爾蘭的博士。每週,光是與我研究領域相關的國際講座,就有兩三場。”

  李所坐落在張江科學城。1992年,張江科學城的前身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園,成為第一批國家級新區。30餘年來,張江已彙聚企業1.8萬餘家,初步形成了以資訊技術、生物醫藥為重點的主導產業,基礎科研能力深厚。

  來到浦東後,黃驚濤參與了“海鈴計畫”。那是為了洞悉宇宙,李所的科學家啟動的一個前所未有的深海大工程。根據概念設計,研究團隊將在我國海域靠近赤道一個深約3.5公里的深海平原建設直徑約4公里、占地約12平方公里的探測器陣列。陣列由1200根線纜組成,每根線纜搭載20個光學探測球艙,如同深海中的一串鈴鐺,靜待高能中微子的到來。

  黃驚濤說,中國的基礎物理研究起步比歐美國家晚。“如果想要超越西方,當下最大競爭力在於我們先進的工業生產能力。”對“海鈴計畫”來說,就是要有强大的深海工業製造水准,來建這樣一個大型的深海工程裝置。“浦東在造船業、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領先,本身就具有天然優勢。”

  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浦東,投身基礎科研領域,他們也將為這片土地帶來別樣的活力。“現在,我們很多同學都住在上海交通大學張江校區。這裡周邊交通、購物都很便利,我們還喜歡結伴去上海天文館當志願者、講解員。”

  最讓黃驚濤熱衷的一項“活動”,是沿著李所旁邊的一條河岸步道散步。“那是浦東新區為李所專門打造的一條健步道,一圈正好1公里。日常去那裡散步,很輕易就會遇到來自各個國家的業界‘大佬’。你可以隨時跟他們攀談、向他們提問。那種自由輕鬆的學術氛圍,能够激發大家更多想像力。”

  差旅人:半小時車程聯通世界

  這兩年,於淼一直在路上。2023年10月,作為東超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東超全息(上海)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在浦東金橋正式成立。總經理於淼,帶領著研發團隊、銷售團隊,立足上海,放眼全球,為公司的科技產品尋找更廣闊的市場。

  觀展中,於淼特地蒐索了一下金橋的老照片,“我特別想知道,34年前,它究竟長什麼樣?”1990年4月,浦東金橋出口加工區成立;同年9月,國務院準予金橋出口加工區享受國家級工業區政策。金橋出口加工區由此陞級為我國第一個以“出口加工區”命名的國家級工業區。

  如今的金橋,已形成以“未來車”“智慧造”“大視訊”“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為覈心的產業佈局。東超科技在一番考察之後,堅定選擇落戶金橋,正是看重這裡的產業生態和環境。“我們特別希望能夠與園區內的頭部科技企業深度連結,攜手合作,通過創新科技去創造更多令人神往的應用場景。”

  作為虛擬實境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東超科技的覈心產品是裸眼3D科技。於淼說:“傳統的全息影像,是需要依靠介質的。我們的科技可以不需要任何穿戴設備,就實現互動,讓《鋼鐵俠》電影裏的場景照進現實。”如今,該科技已在智慧座艙、醫療衛生、民生工程、智慧家居、展覽展示等方面投入應用。

  子公司落地浦東後,東超科技一下子打開了國際化的大門。“我們在上海配寘了展廳,能够讓全世界的客戶來實際體驗我們的應用場景;我們還跟許多頭部企業、跨國公司有了進一步的合作。更重要的是,現在來自中東等地的熱資本正通過上海這扇窗認識中國企業,我們站在對接世界的第一線,更容易獲得外部世界對我們的瞭解與青睞。”於淼說。

  如今,於淼和公司的許多小夥伴都在浦東安家落戶了。不過作為經常“飛來飛去”的差旅人,選擇住在浦東,於淼有她的道理。“浦東的高效服務對差旅人很友好。再加上住在浦東,從任何地方出差到浦東機場,車程半小時。相當於半小時,我就能聯通全世界了。”

  創業者:看重面向未來的機遇

  “對浦東,我太熟悉了。”王道雨不由得發出感慨。

  2006年,他讀大學一年級,第一次踏足浦東。從楊浦區的學校出發,兜兜轉轉了兩個小時,才終於抵達浦東張江鎮。“那時的張江,活脫脫就是個小縣城。”

  2009年,因實習的緣故,他深入浦東,住在張江高科一帶,“那時,這裡還是比較偏遠的地方”。

  再後來,他開始創業。機緣巧合下參加了張江高科895創業營,他帶著一手成立的卓道醫療正式遷入浦東。

  今年,王道雨34歲,與浦東“同齡”。那些曾經讓他略感“失望”的地方,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記得以前去同事買在浦東唐鎮的新房子,總覺得離市區好遙遠,現在那裡是成熟的社區,都覺得有些‘高攀不起’了。”早些年,王道雨請客戶吃個飯,也需要驅車三四十分鐘去世紀公園。如今,浦東的高架橋、高速路幾乎打通了城區的四面八方。“出門上高架,十來分鐘就到了。”張江高科也已經成為樓宇林立、商業繁榮的地方。“談生意、見客戶,方便多了。”

  王道雨自己的事業發展也幾乎和浦東的發展同軌。他說,從最初團隊只有不到10個人,到現在有接近200人。如今,卓道醫療已具備智慧型機器人各模塊自主設計與開發的能力,構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化、框架式、多學科融合的數十種科技平臺,自主研發出十餘款全球技術領先的上肢(下肢)康復訓練機器人和智慧康復軟硬體終端,擁有百餘項專利,覈心產品已覆蓋近千家醫院。

  在王道雨看來,生而逢時,是他們這一代創業青年的幸運。選擇上海、選擇浦東,則是包括卓道醫療在內的,一批創新企業的幸運。

  “其實這些年,全國也有不少具有後發優勢的都市向我們投來橄欖枝。為什麼依然留在浦東,大家還是看重浦東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機遇。我們看到,國際市場對於上海企業的信賴度、對於上海產品的認可度都是比較高的,我們生產的這些高端醫療器械,恰恰需要依託這樣的市場信任,才能走向更遠的地方,實現我們的人生夢想,實現患者的康復夢想。”王道雨說。

  老居民:老房住出新房的感覺

  爛泥渡路,曾是20世紀80年代陸家嘴地區的主幹道,靠近黃浦江,承載著無數人的生活往來。如今,這條路已被時光深埋,更名為銀城中路,也常常被人們拿來印證浦東34年來的都市變遷。

  今年80歲的陳六超,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在他的印象裏,爛泥渡路也是一代人的“鬧市區”,只是萬萬沒想到,“不到40年的時間,浦東、陸家嘴竟然能發展成今天的樣子”。

  11歲時,因讀書的緣故,陳六超從江蘇海門搬家到了上海浦東。此後,他便在浦東工作、成家。如今他住在陸家嘴梅園三街坊。

  要說陸家嘴真正的變化,陳六超最清楚。“大家看到的,一定是樓越造越高了,年輕白領越來越多了。我看還有人說,高樓大廈是陸家嘴的A面,我們住的這些老舊社區是陸家嘴的B面,我不同意。我們的生活完全可以代表國際大都市。”

  陳六超娓娓道來他如今的生活:每天早起出門,到社區隔壁的梅園公園散步、打拳。近年來,為更好滿足市民見綠、近綠、親綠、享綠的需要,浦東積極推進公園綠地24小時開放及拆牆透綠。梅園公園從去年開始,就實現了24小時全天開放,圍牆也全部打開了。“早上我們老年人去散步,晚上他們年輕人去跑步,很愜意。”

  上午,陳六超偶爾會去周邊的醫院配藥、做做理療。“先不要說周邊公交線路有十幾條,去三甲醫院都方便,就我們家門口這個社區醫院,現在也功能豐富了。日常看看小毛病,我蹬個自行車,來回最多30分鐘。”

  中午,社區食堂裏,老年居民人頭攢動。“哪天家裡不燒飯,就跑去買幾個菜,方便又便宜。”

  近年來,浦東新區推進精品城區建設,城市風貌的細微改變,也讓這些老居民們交口稱讚。“就拿我們社區來說,路面也翻新過了,牆面也刷過了,老房子住出新房子的感覺,這樣的生活好不好?”

  陸家嘴的變遷,或許只是浦東開發開放34年的一個剪影。但對於生活在此處的“陳六超們”,卻是半生的選擇。“現在我的女兒,女兒的孩子們,也都生活在浦東。我們都愛這片土地。”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