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推動物流成本降低四川籌建多式聯運項目儲備庫

四川 6℃ 0
摘要:四川正在籌建多式聯運項目儲備培育庫。日前,在廣元召開的四川省多式聯運高品質發展現場會上,交通運輸廳透露了這一消息。


4月9日,四川省宜賓港,船舶、車輛等在各自位置上有序工作。莊歌爾攝(C視覺)


滿載香蕉等生鮮水果的中老班列抵達成都國際鐵路港。白桂斌攝(C視覺資料圖片)

新聞背景

多式聯運是由兩種及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銜接、轉運而共同完成的運輸過程。發展多式聯運,有助於促進運輸管道深度融合,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據測算,我國多式聯運占全社會貨運量的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降低物流總費用約0.9個百分點。

四川正在籌建多式聯運項目儲備培育庫。日前,在廣元召開的四川省多式聯運高品質發展現場會上,交通運輸廳透露了這一消息。

去年底以來,在中央、省委相關工作會議上,頻頻提及要“調整運輸結構、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多式聯運則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

在這樣的背景下,四川籌建多式聯運項目儲備培育庫有何深意?加快推進多式聯運,將如何“出招”?近日,記者進行了瞭解。

破題以效率為覈心,調整運輸結構

“近年來,四川積極推動鐵、公、水、空等多種運輸管道深度融合,取得了顯著成效。”交通運輸廳運輸處相關負責人拿出一組數據:2023年,全省貨運總量達到19.94億噸,公路貨運量最高,達18.58億噸,但在綜合貨運中的占比增速放緩;鐵路貨物周轉量創歷史新高,較全國鐵路貨物周轉量占比高出16個百分點;港口貨物輸送量、集裝箱輸送量同比分別增長39%、10.8%,鐵水聯運量同比增長16.5%。

運輸結構的調整,與通道建設、物流樞紐打造、樞紐場站集疏能力提升等息息相關。四川加速佈局物流樞紐體系,聯運線路不斷拓展,初步形成了以成都為樞紐的“四向”國際多式聯運通道格局,口岸通關效率和便利化不斷提升。

雖然成效明顯,但一個覈心數據仍高居不下:近五年,四川公路運輸占比達90%以上。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公路、鐵路、水路完成貨物運輸量占比分別為73.7%、9.2%、17.1%,而四川的公路貨運量占運輸總量的比例高於全國近20個百分點,鐵路、水路占比則分別低於全國6個百分點、13個百分點。公路運輸占比偏高,鐵路、水路占比偏低,讓多式聯運競爭優勢難以凸顯。

緣何公路占比偏高?四川組成綜合課題組,對全省貨運現狀、結構占比等進行了綜合性分析。

從“硬體”看,四川的多式聯運通道能力不足。比如,四川的公路網路程居全國第一,但鐵路路網密度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80%,全省四級以上高等級航道僅占通航里程的17.7%,干支銜接的航道體系尚未形成。多式聯運樞紐還有三分之二的市(州)沒有覆蓋。與此同時,樞紐場站存在“鄰而不接”“連而不暢”等現象,大大降低了運輸效率,亟須打通“最後一公里”。

從“軟件”看,現時四川還缺乏具有跨管道運營、全鏈條綜合能力的多式聯運經營主體,讓運輸組織的協同水准大打折扣。此外,要實現聯運,要先暢通資訊,但部門間、企業間、區域間等資訊互聯共亯機制有待健全,“信息孤島”“數據斷鏈”的現象較為普遍。

還有一個客觀現實是,四川公路運輸占比雖高,但平均運距為104公里,僅為全國公路貨運平均運距177公里的59%,中短途特徵明顯,長距離、進出省的貨運量相對較少,經濟內迴圈特徵鮮明。

“發展多式聯運,需要大力推進‘公轉鐵’‘公轉水’。”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對四川而言,短期內要實現運輸結構的調整,主要通過優化運輸組織、提升運輸效率來實現。

激勵以項目為載體,抓項目培育示範

在此次現場會上,川陝甘多式聯運智慧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啟動。平臺基於鐵公水空四網融合的數據優勢,通過“一單制聯運、一站式服務”,實現相關業務系統的資料共用和業務聯動,形成跨區域(輻射川陝甘)、跨運輸管道(鐵、公、水、空)、跨部門的資訊共用樞紐和彙聚國內外交通物流公共資訊的綜合門戶。

“廣元位於川陝甘交界,正在積極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成渝地區北向重要門戶樞紐,物流需求量大。”廣元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這一平臺,可實現物流資訊共用與應用,提高物流與供需的匹配度。同時,平臺還以“一單制”服務實現貨物多式聯運“一張單證、一次委託、一次結算、一次保險、全程負責”,進一步推動物流提質降本增效。該平臺於去年底建成,經過近半年的內部運行,截至4月底,已入駐企業24家,完成物流訂單1200餘單,交易額近2000萬元。

“先建好區域性的多式聯運資訊平臺,再進一步推進全省多式聯運資訊交換共亯。”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說,四川正在籌建多式聯運項目儲備培育庫,以自主申報為原則,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項目庫管理,支持庫中項目優先納入“十五五”有關規劃,優先享受“十五五”期間出臺的支持政策,“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等多式聯運相關試點示範專案,原則上也是從項目儲備培育庫中選取推薦。”

據瞭解,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由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開展創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累計創建116個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四川有1個項目成功創建,還有3個項目入圍,正在進行試點。

作為現時四川唯一一個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成都國際鐵路港集裝箱鐵公水多式聯運示範工程聚焦多式聯運的無縫銜接、高效運轉,探索多式聯運“一單制”創新試點。成都國際陸港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寧介紹,從2017年4月簽發全國首張多式聯運提單開始,成都國際鐵路港推行“一單到底”“全程負責”全鏈條服務模式,在多趟國際班列中成功應用“一單制”,並探索“一單制”全程聯運保險、“一單制”融資模式創新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示範工程解决的不是共性問題,而是個性問題,是基於自身實際開展的創新性探索,再汲取精華向全國推廣。”上述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的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和儲備項目並不多,接下來,將以項目為載體,狠抓多式聯運項目培育示範,讓全省湧現更多的示範、試點。

舉措以問題為導向,打出“組合拳”

不久前,四川建立由交通運輸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等參與的省級運輸結構調整工作機制,並成立“公轉水、公轉鐵”工作專班。

“這是為了打破行政體制的‘壁壘’。”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綜合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涉及“公鐵水空”等多個領域,由不同組織分管。跨部門成立工作專班,正是為了加强部門工作協同,及時研究出臺有利於多式聯運發展的制度、政策等。在這一機制下,省級工作機构與運輸企業可“點對點”溝通,協調鐵路、地方、企業多方聯動。

類似這樣的“專班”,在市(州)亦有探索。比如,廣元成立了由市領導掛帥、交通運輸部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和市級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合作配合的現代物流產業專班,下設綜合協調、多式聯運項目建設等6個工作組。去年,該市規模以上物流企業營業收入41億元、同比增長8.9%。

以問題為導向,發展多式聯運,四川將打出“組合拳”。

針對“硬體”提升,四川提出加强集疏運體系建設,圍繞公路、鐵路、水路、航空等貨運基礎設施進場站、進港口碼頭、進園區,挖掘既有鐵路專用線潜能,新(改)建鐵路、公路專用線路,原則上新建或遷建煤炭、礦石、焦炭等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物流園區、工礦企業及糧食儲備庫等要接入鐵路專用線或筦道。

進港鐵路的興建,將為“公鐵”“水鐵”聯運帶來無限潜力。近日,宜賓港在一天之內首發兩趟鐵水聯運班列——砂石骨料水鐵聯運加班車(宜賓—資陽—成都)和玄武岩鐵水聯運加班車(雲南鹽津—四川宜賓港),其背後的支撐正是去年底建成投用的宜賓港鐵路集疏運中心專用鐵路。這段長僅22.4公里的鐵路,將宜賓港和內昆鐵路相連,進而接入全國鐵路網,給了宜賓港拓展腹地資源的底氣,成功將金沙江庫區大宗貨源通過鐵水聯運管道組織到港口集散,預計全年將帶來40萬噸以上的增量。

針對多式聯運經營主體缺乏的現狀,四川提出,依託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蜀道集團、省港投集團培育多式聯運龍頭經營主體,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發展、資訊互聯共亯和服務規則銜接。

在蜀道集團智聯公司,一個覆蓋全集團、輻射產業鏈上下游的“蜀道智慧產品服務平臺”已上線並在完善中。該平臺為貨主直接與司機(承運商)線上撮合交易提供支援,省去中間費用(貨代、車輛撮合),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今年4月,蜀能礦產通過平臺直接競價選擇稱量承運商,從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運送近500噸磷酸鐵鋰正極資料到西寧,運距超過1300公里,節約物流成本約20%。現時,平臺的數智物流板塊已開通聯結多式聯運的埠,後期將拓展物流全流程業務。

政策方面的支持也在醞釀中。記者瞭解到,繼已經實施的扶持內河水運發展“以獎代補”政策、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項目(獎勵)獎補政策、多式聯運集裝箱運輸車輛高速公路通行費優惠政策,四川正研究“公轉鐵”相關政策,計畫年內出臺,用“真金白銀”支持多式聯運發展。(記者王眉靈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