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五大地貌單元,涵蓋六個氣候梯度,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四川生物多樣性“家底”豐厚

四川 5℃ 0
摘要:2024年5月22日是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文宣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


在若爾蓋國家公園棲息的候鳥。紅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工作人員在量測攀枝花蘇鐵相關資料。

“家底”盤點

現有野生脊椎動物1400餘種,占全國總數的45%以上,居全國第二比特

●四川現時仍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棲息地

●雪豹棲息地的雪豹分佈密度高出全國其他雪豹棲息地的平均值近十倍

有高等植物14400餘種,占全國總數的1/3以上

●疏花水柏枝、豐都車前、光葉蕨等曾被國際國內認為絕滅或行將絕滅的物種在四川重新被發現

●“植物活化石”珙桐總保有量超過1億株

2024年5月22日是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文宣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

四川橫跨青藏高原、橫斷山脈等五大地貌單元,涵蓋亞熱帶、暖溫帶、寒溫帶等六個氣候梯度,生物多樣性豐富。作為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四川的生物多樣性“家底”有多厚?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做了什麼?

從歸來的黑頸鶴看生態系統修復成效

“黑頸鶴回來了!”3月13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目睹4只黑頸鶴抵達花湖,高原守鶴人如科難掩心中激動。這幾只黑頸鶴是今年首批回到若爾蓋濕地的黑頸鶴種群,相比去年飛抵時間提前了數天。

不僅黑頸鶴。去年11月,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年度黑頸鶴監測及遷徙水鳥調查,共監測到遷徙水鳥15種4819只,保護區內外部共監測到282只黑頸鶴,與往年南遷季數據相比較,保護區內遷徙水鳥數量呈增長趨勢。

若爾蓋縣的生態保護成果是四川全域生態保護的寫照。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下,四川正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重要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管理方面,四川持續加强生態保護修復,建立健全相關規劃體系,不斷完善相關機制體制。例如,在全國率先建立省市縣三級生態修復規劃體系,出臺《四川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施方案》《四川省大熊猫國家公園管理辦法》等政策檔。

一組數據可以佐證四川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修復取得的成效——現時四川全省林木覆蓋率達51.84%、森林覆蓋率達35.72%;有效遏制草原退化趨勢,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82.57%,超出全國平均水準30個百分點以上;四川已建成國際重要濕地3處、濕地自然保護區32個,十年間濕地公園從13處增至55處,濕地保護率提升至57%;較上一個監測週期,全省荒漠化面積減少99.31萬畝,沙化面積減少277.41萬畝,石漠化面積減少330.89萬畝……

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範圍涵蓋全省重要的野生動植物生境和典型自然生態系統的代表,對生態系統的保護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現時,七成以上區域在四川的大熊猫國家公園已設立,若爾蓋國家公園獲批創建,貢嘎山國家公園已被納入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四川省共計建成自然保護區165處,涵蓋3個類別8個類型。

從鬧市裏的歐亞水獺看動植物種群的壯大

“終於拍到了!”今年3月,經過兩年追跡,來自四川省林業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團隊在進行森林資源調查時,首次在都江堰拍攝到歐亞水獺的清晰身影,且拍攝地為鬧市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該區域生態保護成效。

四川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各地迴響,歐亞水獺在四川的種群規模已顯著擴大,近五年,在敘永縣、平武縣、青川縣等地先後20餘次發現歐亞水獺的踪迹。

除了水裏遊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野生動物種群也不斷壯大。現時,全省鳥類總數達757種,全國有超一半的鳥類在四川棲息。大熊猫、雪豹、羚牛等在川棲息的重要稀有動物出現得更為頻繁:四川現時仍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棲息地,雪豹棲息地的雪豹分佈密度高出全國其他雪豹棲息地的平均值近十倍。此外,四川在野生植物整體保護方面持續發力。近幾年,疏花水柏枝、豐都車前、光葉蕨等曾被國際國內認為絕滅或行將絕滅的物種在四川重新被發現,“植物活化石”珙桐總保有量超過1億株。

據統計,四川現有野生脊椎動物1400餘種,占全國總數的45%以上,居全國第二比特,其中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動物超300種;有高等植物14400餘種,占全國總數的1/3以上。

“今年四川還將繼續推進珍稀物種遷地保護和野化放歸,堅決築牢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不斷充實美麗四川本底。”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陳俊伶

相關閱讀

這裡的鐵樹年年開花

常言道:“鐵樹開花,百年難遇”。可攀枝花蘇鐵歲歲含苞,年年開花。最近,又到了攀枝花蘇鐵的開花季。

蘇鐵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有“植物活化石”之稱。5月22日,記者來到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這是我國唯一以蘇鐵類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小心地抖動雄球花收集花粉,再將花粉均勻地抖撒塗抹在雌球花上。保護區保護中心科研開發科高級工程師餘志祥說:“蘇鐵開花時,我們會對科普區內的攀枝花蘇鐵進行人工授粉。經過人工授粉後,一棵雌株可結200多顆種子,而沒經過人工授粉的,一棵雌株最多只能結十餘顆種子。”

每年9月左右,工作人員會採收經人工授粉後的攀枝花蘇鐵種子,經過醒種、催芽、育苗等環節,成功繁育出的幼苗會進行野外回歸。

經過多年保護,這裡的野生攀枝花蘇鐵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23.4萬餘株新增到現在的38.5萬餘株,同時人工繁育攀枝花蘇鐵6萬餘株。(記者蘭楠攀枝花觀察湛璐霜韓嘉偉文/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