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星堆青銅器更想知道怎麼修文物修復師手把手帶居民“修文物”

上海 9℃ 0
摘要:

  記者簡工博

  “原來博物館裏掛著的古畫是這樣保存的,不容易不容易!”浦東新區花木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一間教室裏,多位社區居民和學生圍坐一起,將一張薄如蟬翼的仿古版畫輕輕地壓到塗滿粘貼劑的襯紙上,鋪平、刷緊,再朝金箔紙上固定……旁邊指導的專業人士,是來自上海博物館的古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傳承人。

  昨天開幕的第三届“非遺點亮生活”——上海博物館非遺進社區花木專場活動暨2024年花木街道“非遺民俗體驗周”系列活動上,周邊的社區居民和學生不僅可以從“上博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示上的92組展品瞭解上博9項文物修復保護相關非遺技藝,還能在傳承人手把手的指導下,體驗當一次“文物修復師”。

  文博熱席捲全國,越來越多觀眾不僅希望看到文物展出,也對文物背後的考古發掘和修復保護產生興趣。6月底即將再次與觀眾見面的上博東館裡,觀眾將看到工作人員現場修復文物的場景,未來還有沉浸式體驗。

  14時30分,體驗活動開始,修復團隊先向居民們普及了古畫裝裱修復的相關知識,隨後,每位居民拿起手邊一張手掌大小的仿古版畫,嘗試將其裝到鋪滿金箔的紙板上。不少參與者是首次接觸這項技藝,有人粘貼劑抹不平,有人紙面始終刷不平。有參與者感歎,“看博物館裏掛出來的古畫平平整整、細節清晰,原來背後這麼複雜”。

  事實上,居民體驗的只是這項技藝中“托”畫芯這一個環節,完整的技藝還包括洗、揭、補、鑲、覆等多道工序,面對的古畫尺寸和保存狀況也大不相同。上海博物館副研究員、非遺項目“古代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第二代代表性傳承人黃瑛學習的這項技藝來自家傳,如今從事這項工作已四十餘年,“打基本功3年,然後捕手做新畫,10年後才能接觸舊畫。”黃瑛說,古書畫裝裱修復就像醫生問診,要先判斷它們的情况,再製定修復辦法,“修復前就得有完整方案。”

  博物館為何堅持這樣的傳統技藝?黃瑛介紹,如今機器裝裱多用膠水直接壓成,不能再揭開反復裝裱修復,“古人說‘紙壽千年’,是需要手工呵護的”。

  青銅器修復與複製技藝體驗在一牆之隔同步進行。通過手邊大克鼎不同顏色的模型,上海博物館館員沈依嘉向居民介紹了這件鎮館之寶如何逐漸成為今日的形象,鼓勵居民調配顏色,“塗出你自己心中的大克鼎”。

  不少居民此前看過上博東館舉辦的“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看了這些神奇的青銅器,更想知道它們從發掘到展示經歷了什麼”。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非遺項目“青銅器修復與複製技藝”第三代傳人張珮琛表示,讓這項技藝走進社區,是希望更多人瞭解古代青銅器,知道如何鑒賞。

  “文物修復和相關的非遺技藝是上海博物館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舉辦過很多非遺相關活動,走進社區、企業、學校,就是為了讓市民更多瞭解上海博物館的非遺傳承。”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傑介紹,金石傳拓、古代漆器修復、古錦囊匣製作三項技藝去年入選上海市非遺項目名錄,現時上博有9項上海市非遺項目,其中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正在公示中。此次活動中,上博9項非遺項目將全部與社區居民“親密接觸”。

  “上博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示上,居民們興致勃勃地觀看一堆碎瓷片如何被修復成一件精美的展陳文物。“觀眾到博物館參觀,看到的是文物修復之後的結果。通過背後修復過程的展示,可以讓觀眾瞭解更多。”陳傑表示,6月底上博東館將開放80%區域,特設一個開放式體驗區,其中一個重要項目就是文物修復。

标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