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沁
日前,“兒童注射减痛輔助器”等42項申城青少年科技發明成果亮相第十届中國(上海)國際科技進出口交易會,其中16個項目已獲得或正在申請專利,一些孩子的作品從創意走向市場、走向社會。
“雙减”减去了那些沒有意義的工作和考試,讓中小學生有更多時間實現全面發展。“雙减”實施3年來,滬上中小學在校內提質增效的同時,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强化校內校外協同發力,推動教育高品質發展,讓教育回歸良好生態。
在校園中看到奇思妙想
愚園路第一小學向紅分校地處一條弄堂裏,如何突破課後服務學習活動空間不足,讓“小學校”有“大作為”?學校堅持“螺螄殼裏做道場”,把長期堆放雜物的閣樓改造成科創中心,又把車棚打造為創客長廊。學校不斷創設新空間,適應課後服務學生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給予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的機會,讓校園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和創意成果。
上海在全面實施“小學生校內課後服務”民心工程的基礎上,自2021年秋季學期起,全面實施“5+2”(每週5個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時)、“工作輔導+貭素活動”相結合的課後服務,服務對象從小學延伸到放學後所有願意留在學校參加課後服務的義務教育學生,基本實現學生“願留盡留”全覆蓋、工作日全覆蓋。
怎樣以科創教育賦能“雙减”課後服務提質增效?長寧區將“實踐創新”“科學精神”“責任擔當”等覈心素養融入“SEED”課程。長寧區少科站梳理開發了包含14個主題、22個科技類活動項目,形成區內課後服務“送教上門”活動清單,供學校自主選擇,將梳理編著的《SEED科普萬花筒》《SEED科學實驗室》《SEED科創夢想家》三册,贈送全區中小學使用,促進課後服務優質資源共融共亯。2年來,長寧區少科站與學校聯手共建區科技示範點42個,覆蓋環保、AI機器人等15個科技專案,促進課後服務品牌社團建設、教師培養與學校發展相得益彰。
有著40年創造教育品牌特色的靜安區和田路小學,在課後服務時段開齊、開好各類創造性活動,聚焦創新素養培育的“和田創造”讓學生喜歡、家長滿意。松江區九亭第四小學精心設計《偉大的祖國》主題式綜合活動,從歷史、文化、科技等領域,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中厚植愛國情懷。
彙聚綜合校內外資源
以市花白玉蘭為靈感,每一片花瓣都被精心打造成一把人體工學椅,外觀優美,功能上實現了模仿花瓣的盛開與閉合……徐匯區建襄小學四年級學生季聖哲設計的“一花一世界”公共座椅亮相上海市青少年科技發明成果展,這項科技與專利技術公司簽訂專利技術託管服務。
多年來,徐匯區以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 matics)為主線,持續構建“STEM+”課程體系,實現從幼儿園到高中階段全學段全覆蓋。從2014年到2023年的10年間,區內中小學已有5萬人次參加了STEM課程項目。作為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現時徐匯區內中小學已相繼開發科學類校本項目1500餘個,已建成科學創新實驗室192個,區域全部86所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完成了校外“科學副校長”的聘任。
上海系統推進浦東、徐匯、普陀、虹口、寶山5個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和上海中學、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附屬初級中學、洪廟小學等39所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建設,以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教育集團為試點,探索構建大中小學縱向貫通、校內校外橫向聯動的科學教育新範式。同時,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對接引領中小學科學教育。黃浦區開展“百位青年科學家進校園”行動,組織百位青年科學家與中小學結對,擔任校外“科技輔導員”或“科技副校長”,帶動學校科學教師團隊提升專業水准。市教委依託上海大學成立上海市科創教育研究院,重點開展科創教育研究、課程建設與教師發展等工作,積極構建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頭部企業等資源彙聚綜合機制,助力科學教育創新發展。
“手拉手”提升素質教育
作為全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上海一方面充分發揮學校教學主陣地作用,堅持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學校工作控量提質,減輕學生工作負擔,努力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另一方面,各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年宮、少科站主動與區內學校“手拉手”,校外資源發揮從“陣地”到“樞紐”的作用,助力素質教育縱深發展。
繼推出“南極雲科考”之後,上學期首個週末,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啟“北極雲科考”科創系列活動,1小時線上直播中,同學們跟著鏡頭,走近北極科考,通過與黃河站科考隊員的視頻連線,與科學家“面對面”交流,營造愛探索的科創氛圍。以“追光”為主題的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首輪邀請11比特院士和科學家領銜,院士、科學家走進校園,在零距離互動交流中,引導廣大中小學生崇尚科學、熱愛科學。
上海還面向全市各類組織、機构徵集素質教育類課後服務課程與活動,2000多門進校服務優課在上海市學生素質教育優質資源平臺上線。學生只要登入這一平臺,就能體驗線上公益課程。截至今年年初,平臺已形成“三大課程體系”,涵蓋科普科創、藝術人文、體育鍛煉、健康安全四大領域,彙聚7000多個優質課程資源,包括3600多門線上公益課程、三類“上海小囡行走地圖”1200多條行走路線等,豐富的課程資源為滿足學生個性化自我調整學習提供更多選擇。
評論留言